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046|回复: 0

[叙事] 天庆观——道儒释的转换

[复制链接]

655

主题

1861

回帖

15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金钱
96157994
发表于 2018-6-1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在《瑞映福地仪真观》和《探访仪征古迹之马集二亭山》两篇文章中,曾提到县志记载的一段史实: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京师建造玉清昭应宫,司天言:“建安军西小山有王气,可以镕铸圣像。”宋真宗任命参知政事丁谓为迎奉使,负责全部工程。在小山镕铸金像,在镕铸过程中,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上。金像铸成后,迎奉到汴京,宋真宗下诏:即其地建天庆仪真观,赐号“瑞应福地”。 政和年间(1111-1117),宋徽宗下诏,将天庆仪真观一分为二,创建天庆观于州城,而仪真观或称为“西宫观”。

文章发布后,有读者追问,分设到州城的天庆观,有什么故事吗?本文就此扒一扒史料,看看天庆观的历史演变。

天庆观诞生在北宋末年,随后经历了靖康之变,建炎三年(1129),江淮宣抚使杜充放弃抵抗一路南逃,曾驻扎在真州天庆观,统制官王进、王冠也率本部人马随行,真州知州向子忞劝杜充从泰州、南通前往浙江继续抗金,并愿与之同行,然而金国派人来劝降,许以中原封地,杜充决心投降,向子忞只好逃走,杜充即任命王冠做真州知府,同时投降金国,十一月庚申,真州沦陷。

八十三年后,南宋嘉定五年(1212),真州人民在天庆观内东侧新建了“潘使君生祠”, 祀真州知州潘友文。

县志援引嘉靖府志,载有潘友文的传。潘友文,字文叔,东阳人。嘉定二年(1209)八月以承议郎身份出任真州知州。当时正是宋金战火稍息不久,老百姓居无定所、饥寒交迫。潘友文到任后,开设赈民局,发放赈灾粮食和药品,全城三万户得以存活;他开始修筑翼城,在翼城内建房八百一十七间;新增五坊:修文、奏凯、居敬、枕戈,柳营,整修十条街巷为坊;开浚河渠,便利防洪、通航、灌溉,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在城南修建了放生池;重修了州治东侧的城隍庙、朝宗门外的义安寺;与运判林拱辰一道,重修东园澄虚阁、清?堂、其乐堂,再刻欧阳修《真州东园记》;他还修建了东园西侧的新东酒库、州衙的仪门、瑞芝堂、清边堂,总之是百废具举。三年后,调任福建提举。百姓感恩,为他建了生祠。

在县志“潘使君生祠”词条收录的《祠记》中,指出潘友文是潘良贵(潘默成、政和五年1115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的族孙。

仪征城墙的翼城,是从嘉定二年(1209)潘友文任知州时开始修建的。县志载孙德舆《修城记》:潘友文修筑了新的城墙五里三十步,由于赈饥馑、兴百废,力不从心,加上调任去福建,所以翼城建设只是开了个头,东、西翼城的大规模建设,是在嘉定六年(1213)知州李道传任上进行的。

在天庆观的西侧,还建有一座“司新仓”,那是嘉定年间运判王大昌、方信孺相继建设的,随着漕运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司新仓暴露出米料仓与物资库混杂在一起的弊端。宝庆初年,知州兼运判上官奂酉,另辟新地建物资仓库,以旧仓为钱库,在司新仓新建专业米仓,籴米万馀,保障漕运平稳运行。

南宋景定元年(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令其出使南宋,任务是通报新君即位,同时落实议和所谈的纳币,南宋宰相贾似道对郝经的到来极度恐慌,害怕冒功鄂州却敌的劣迹败露(他把蒙古军退兵吹嘘成战争胜利,隐瞒了称臣纳币议和,还因此封卫国公),把郝经一行拘禁于真州,这一拘就是十六年。

郝经在真州被拘禁在“忠勇军营”内,这里本是驻军的地方,设置了馆驿, 与扬子县治及天庆观相邻。在忠勇军营的东侧,有个“镜芗亭”,郝经自撰有《镜芗亭记》。其中说道:镜芗亭靠近古扬子院,在今天的发运司后面。亭子东南的垣墉(墙壁),是扬子县的老县城。而馆驿与州治、县衙、宣圣庙、天庆观等,皆在故县中,县即州子城矣。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天庆观更名为玄妙观,县志记载,玄妙观在旧儒学西,即宋天庆观、政和中分建者。这一条信息很重要,给出了天庆观的准确位置:在旧儒学西。

嘉靖四年(1525),巡按御史李东,将玄妙观拆毁,地皮划归隔壁的学宫。至此,存世四百多年的天庆观不复存在,县学(宋元时期的州学)扩建到了天庆观的原址上,孔子取代了老子,儒学取代了道教。

六十年后的万历十三年(1585),仪真知县樊养凤将学宫和资福寺互换,天庆观原址由学宫变成了资福寺,孔子与释迦易位,佛教和儒学交换了地点。

仪征的县学有辉煌的历史,其前身是宋庆历四年(1044)建立的州学,后遭兵火,屡毁屡建,历任知州多倾力关照。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州学也成了县学。历任知县也不含糊,修葺之举,《县志》都记载在案。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樊养凤将学宫与资福寺互换,县学遂立于新址,位于现在的前进路实验中学和市人民医院处,直到清末废除科举。

这里讲一下仪征的学宫与资福寺“互换庙堂”的故事。

话说大明万历甲申年(1584),仪真来了位知县叫樊养凤,常山人,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进士。他到任后调研仪真科举成绩,很不满意。考察过仪真山川河流地势风水后,樊县长认定县学风水不对,决定以资福寺改成县学。当时,僧人不肯,秀才不依,市面上流传“秀才入空门”的谣言。樊养凤不惧人言,强行互换,于万历十三年(1585)将如来请出了大雄宝殿,将泮池变成了放生池。

原来在学宫里的孔圣人塑像没有迁走,“就地而藏,崇土封之”。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陆师重新加了封土,并竖了块石碑。乾隆三十四年(1769),乐仪书院山长沈廷芳因经常带学生敬谒,看封土颓坍、路人踩踏,遂与陆师的儿子陆瑞和友人施朝棨、方章宪等人重新培土,修了石基砖墙,加了墓门,并在旧石碑旁边又新刻了一块石碑,并排而立,碑的背面刻上了捐资人的名字。

那么县学迁到新址(现在的前进路仪征市实验中学和人民医院)后有效果吗?康熙五十七年(1718)《仪真志》有一段按语:前明未迁学时,自洪武以来百四十年间,中进士仅四人;迁学后仅国朝七十五年已得八人。

再扯远一点,康熙五十七年(1718)《仪真志》是知县陆师主修的,不知道后来的盛事。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李昭治主政,率领大家挑浚流经县学但已淤塞的北市河(仪城河)西北一段,并且将泮池改造成半月形,池外筑堤,名曰“瀛洲”。堤上种植桃、柳数百株,堤外挑玉带河,南北都与市河贯通。这一年乡试报捷,全县创纪录地有十一人同时中举(《县志》卷十《河渠志》“水利”条目援引泾川郑相如《重开仪征市河碑记》表述为十一人,但《县志》卷二十八《选举志》则记载乡举九人、贡举五人、恩赐一人,本书取碑记数十一人),官民都相信“通则利而阻则害”的风水说,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水利事业的热情高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仪征城内南北两条市河全部浚通。大家还为知县李昭治立了一块碑,碑文较长,有兴趣的同志请参看《县志》卷十之《河渠志》。

十一名中举者中有一位名叫陈倓(1695-1739,字定先,号爱川,曾赐一品服,充册封安南使)。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再接再厉考中进士。更重要的是,他是这一年(癸丑甲科)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三十九岁的状元!现在仪征市实验中学里的文状元桥,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邑人许子华义修县学时为纪念陈倓中状元而建的。
文状元桥.jpg 【插图】仪征县学文状元桥

资福寺也是很有渊源的,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中书门下(相当于国务院)发文,给建安军资福寺规定了寺庙四至地图。寺址在建安军城东岳庙西侧。政和年间(1111-1117),僧洲泽重建。南宋嘉定年间再葺,寻圯。明朝洪武初年,僧道彝重建。嘉靖四十二年(1545),僧真果重修。”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樊养凤惑于形家,改为儒学;以儒学改寺,仍名曰“资福”。清朝顺治年间,监生方光弈捐资重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邑人汪蕃、李怀阳重建。

关于资福寺,明代榜眼景旸(1476-1524)有《资福寺》诗:
江城入长夜,物色碧空同。
汉静浮兰桨,林深睹绮栊。
燕归僧舍雨,幡动石坛风。
久住惭元度,相依有远公。

明代文人蒋山卿(1486-1548)也有诗:
城东古寺湖水中,凄其秋色更多风。
歌吟五夜不知倦,离别十年今始同。
月里雁来毛尽白,霜前枫下叶俱红。
新怀旧兴惭诸子,刻浊焚香有远公。

景旸和蒋山卿都逝于万历十三年(1585)寺学互换之前,所以这两首诗是吟咏位于今实验中学的旧资福寺的。

县志说旧资福寺在东岳庙西侧,那么东岳庙就在旧资福寺以东了。县志记载:东岳庙,又作“东岳行祠”,在儒学东,后废为都府地。今在东门外河北。东岳庙在南宋嘉定、端平年间创建,后圯。明朝永乐初年重建。宣德年间,久旱,指挥金胜祷雨有应,遂增修之。掘地,得金一釜,上之朝,诏赐宝钞。嘉靖中,毁为漕台。清朝康熙四年(1665),邑人请于知县胡崇伦,捐赀协建于东门外河北。后,邑人李怀阳重葺。四十四年(1705),知县许承澎倡修,大学士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丹徒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撰《记》。乾隆四十年(1775),众姓重葺。嘉庆二年(1797),僧人募修。道光初年,巴光诰(仪征著名盐商)捐修大殿、二堂、后楼等处。

清代时资福寺(新寺)还很兴盛,笔者所著《阮元仪征事》曾考证阮元少年在仪征县学就读,就住在资福寺(新老县学都沾了)。嘉庆四年(1799),阮元在京任户部左侍郎,他在编撰《广陵诗事》时回忆道:仪征的资福寺,一进门就有个放生池,池上有座桥,庙里栽了好多翠竹和大树。大庙的正殿有两根大楹木柱,那可是古楠木,又粗又大,两个人都抱不过来。我年轻时曾经寄宿在这里。国朝(清朝)初期的仪征诗人魏廓功有诗描绘资福寺云“书声出秋树,花雨送溪风”,正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我读书时的情境。

综上所述,天庆观创建于北宋政和年间,明代洪武年间更名为玄妙观,嘉靖四年(1525)拆毁并入儒学,万历十三年(1585)寺学互换变成了资福寺,现在是仪征市政府。南宋嘉定年间建在天庆观西侧的“司新仓”,亦经历几多兴衰,解放后建成了面粉厂,现在是谷茂大厦以及北面的几栋建筑。
仪征市政府(天庆观、旧县学、新资福寺遗址).jpg 【仪征市政府(天庆观、旧县学、新资福寺遗址)】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12-27 17:05 , Processed in 0.04308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