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硬件设施与时俱进……一切都是崭新的。退休教师傅国奎既是仪征教育巨变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见证人。近日,傅国奎接受采访时,难掩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他兴奋地说:“现在学校变化太大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土房到现代化教学楼 1969年,傅国奎高中毕业后,被大仪镇何巷村聘为小学教师。他回忆:“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异常艰苦,校舍简陋破旧,操场是一片黄土地,土块砌成的台子就是学生的桌子、凳子,一到雨天,屋里漏雨,都无法正常上课。”“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没有办公室,没有宿舍,傅国奎就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1981年,傅国奎任大巷中学校长。工作中,傅国奎非常担心校舍是否安全。“按照现在的说法,我们当时的校舍就是危房。幸运的是,学校很快按照国家‘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和省‘六配套’(校舍、院墙、大门、操场、厕所、课桌凳)要求改造好了。”如今,美丽宽敞的教学楼,环保塑胶跑道,现代化教学设备,无不体现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傅国奎感慨:“科技发展了,投影仪幻灯片登上了讲台,教室里黑板都是多块的,这块写完推到一边,直接写下一块,节省了擦黑板的时间。” 从“不上学”到“上好学” “以前农村学校师资匮乏,一个教师要教多门、多年级的课程,大部分教师是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傅国奎回忆。令傅国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不少家庭因贫穷让孩子辍学。为解决学生辍学率高的问题,傅国奎与同事工作之余,去学生家里找家长做思想工作,使学生能继续上学。 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傅国奎任大巷中学校长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严治校、狠抓管理,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自身行动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大巷中学中考成绩连续10多年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被扬州市命名为首批“合格初中”。1989年,傅国奎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家乡教育事业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傅国奎都感到由衷的欣喜。他说:“这些年,仪征中小学办学质量持续提升,高考成绩连年攀升。作为仪征人,我特别骄傲!” 教师从“草”变成“宝”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刚参加工作时,我每个月工资只有十几元钱。现在我退休了,每个月能拿到8000多元钱,这全是托了共产党的福!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使教师成为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我这辈子的辛苦都值得了。”傅国奎说。 傅国奎是教师,也是党员。他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的傅国奎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教育作贡献,经常给社区居民讲党课。傅国奎说:“作为老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再创仪征教育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