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167|回复: 11

[读后] 读史随感

[复制链接]

18

主题

35

回帖

614

积分

高中生

Rank: 3Rank: 3

金钱
101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林-下-散-人 于 2020-6-14 08:16 编辑




读史随感



      我曾经写过一篇闲谈仪征历史文化的文章,仪征某著名地方历史文化学者看了,十分高冷地认为:  ”还是浅了” 。
      人上了一点年纪,便会对历史文化有兴趣。当然这个兴趣只是喜好,无关研究。也就是读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书,长些知识,多些趣味,闲暇时在古人的世界里徜徉来去一番,自得其乐。无稻粱之谋,亦无猎取名利之心。幸得当年我的历史老师,不仅不是个教数学的,也算得史学界名家。给我打下了一些文史基础,使我今天读这些书少了许多障碍,多了些许体会。也使我知道历史是个怎样深邃的领域。
       我只是个历史文化爱好者。真正搞历史文化研究,包括地方文化史的研究,我不够格。研究历史文化,必须有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化的学习和阅读的基础。哪怕你只涉及专业史,断代史,地方史。这样才不至于捉襟见肘,挂一漏万。例如,当年有仪征地方史专家断定,宋代城墙只能是版筑夯土,你若挖到砖墙便不仪征宋代城墙。不知他的根据是什么。就这么个小问题,其实挺复杂。这牵涉到宋代对地方州县筑城的政策及其变化,各州县的经济能力,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州县地理位置的差异,甚至于州县主官思维意识的不同。任何朝代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千篇一律的。落实到仪征宋代城墙也是这样。当然,有文献资料以文献为准,无文献可查则必须以出土实物为基础来确定,如果既无文献资料,又无出土实物,则没有研究的必要。
      说到仪征的历史文献,其实我们还是蛮尴尬的。因为作为地方文献的主体--县志,除了明隆庆志的外,清代,民国就没有完整的县志,道光志和民国志还是在南京龙蟠里南图古籍部抄回来的,残缺且记载不全。其次,仪征地面的文物遗迹,近代破坏得相当彻底。加上国朝以来,城乡的地形地貌已变化得面目全非,所有文献记载的东西已基本无迹可寻。这留给我们研究对照的空间很小。如果我们硬要古为今用,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支撑今天的所渭旅游产业,那只能靠忽悠了。这忽悠还要建筑在我们相关官员不懂历史的基础上。什么农家猪圈里的一两块湖石,捐建厕所的半截功德碑,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至于采访当地老人,就更不靠谱了。这就不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正路子。正路子在哪里?如要研究古代园林的位置,要依据文献记载通过地下探查来勘测古园林的基址。找到了基址才能确定其位置。对基址进行发堀才能知道此园林是不是文献中记载的园林。这是这类研究的正常方法,也是常识。要知道古人也有把"想想园"画在纸上过瘾的习惯的哟。
       本来仪征历史上有过的东东,文献里都记着,地面上找不到旧的,地底下挖不出新的。没什么可研究的,把无可研究的东西拿来翻炒,必然掺入翻炒者的所谓新发现,新观点,这样,反而把历史信息搞得混乱了。让我们的后人如何看待我们这一帮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初叶的无事生非,为老不尊的家伙?
       谈学习历史,我以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做深入的专门的研究,那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我们这年龄是不可能去做了。一种是对历史有兴趣,阅读一些近现代学者的历史学专著。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些书都是前贤时彦们研究的成果,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便是走了这条捷径。我想,这便是有关专家说我的文章浅之根源吧。浅是浅了,但尚无大谬,也不违常识。浅是浅了,但知深之所在,敬畏其深而不去做我所力不能及之事。怕就怕不知深浅,不知天高地厚,弄出些违背常识,忽悠外行,贻人笑炳的事情来。这就违了我们读书休闲找乐趣的初衷了。还有一种是从网上下载各种历史知识来阅读。一机在手,学贯古今。神驰八极,下笔千言。这是一种极不可取的阅读途径。没有人依靠电脑成为专家的。因为网上历史知识都十分碎片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果我们没有较好史学基础,那电脑不是我们的工具,很可能我们成了电脑的俘虏。浮浅,谬误比比皆是。看似学贯古今,实际一钱不值。为了避免惹上口舌,恕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诗人陆游曾有示儿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读史者来说,没有深厚的历史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纸上读来的东西当然是浅的。我们无法感受历史的崇高与无奈,历史人物的脉动与温度。
      这么来看我写得那篇小文,也确实是浅了。
      但同时我也要说,网上得来终觉浅。
      有一种浅可是无可救药,害已害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94482
QQ
发表于 2020-6-14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IDC机房
学习历史,确实是好事。能看透社会现象,能识人识事。

哦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066

回帖

6558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8134
发表于 2020-6-1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仪征市 电信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77

回帖

1780

积分

大学生

Rank: 4

金钱
2754
发表于 2020-6-1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林下散人的文章,我是很欣赏的。
林下散人的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无需辩说,各人走各人的路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18

回帖

4790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5530
发表于 2020-6-22 19: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管他什么专家还是砖家,做好自己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96

主题

1万

回帖

73万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084312
QQ
发表于 2020-7-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拜读了。同意楼主 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16

回帖

2193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2978
发表于 2020-7-1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要相信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340

回帖

2597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2903
发表于 2020-8-1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言之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42

回帖

354

积分

中学生

Rank: 2

金钱
383
发表于 2020-9-1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海南–海口 移动
言之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5

回帖

401

积分

中学生

Rank: 2

金钱
777
发表于 2024-9-9 2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这篇写的太好了,个人认为爱好比工作更认真,工作是为了混口饭吃,能全身心投入那才见鬼了。而因为爱好,会使人钻进去,为找到答案废寝忘食。就好似你,为了了解仪征历史,会主动查找各种文献,会对照文献实地探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10

回帖

3408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5347
发表于 2024-9-11 1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我欣赏电视剧《三角演义》的片头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99

回帖

2415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405
发表于 2024-9-14 1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连云港 移动
说到仪征的历史文献,其实我们还是蛮尴尬的。因为作为地方文献的主体--县志,除了明隆庆志的外,清代,民国就没有完整的县志,道光志和民国志还是在南京龙蟠里南图古籍部抄回来的,残缺且记载不全。其次,仪征地面的文物遗迹,近代破坏得相当彻底。加上国朝以来,城乡的地形地貌已变化得面目全非,所有文献记载的东西已基本无迹可寻。这留给我们研究对照的空间很小。如果我们硬要古为今用,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支撑今天的所渭旅游产业,那只能靠忽悠了。


说真的,很想看看仪征的县志,特别是想知道19世纪清末到改革开放前仪征的历史和地方人物的事迹,当然如果有关明清更远的也想看,还是我们仪征缺少文化底蕴没有人修地方县志,仪征政府天天搞工程铜山搞人造景点,修编县志才是正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12-25 14:42 , Processed in 0.05978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