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仪征作为江苏省唯一县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培训班交流发言,仪征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蒋朝明在培训班上作《建设医共体实现同质化助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专题讲座,分享仪征经验! 医共体建设仪征经验 (一)突出有效整合,实现资源集约化发展 1.盘活人力资源。市人民医院安排业务骨干分别在大仪、刘集、陈集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每周下派专家到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诊疗、查房、带教、管理等活动,并安排班车接送。完善龙头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对专家下基层的工作量计算绩效并给予倾斜。积极开展省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试点,创新编制使用和岗位管理方式,设立基层医疗卫生编制周转池,着力解决基层人才总量不足和引进困难等问题。实施百名市级专科医生进驻镇卫生院、百名镇级全科医生进驻村卫生室“双百双驻”行动,市人民医院先后派驻10余名医生到大仪中心卫生院,重点帮扶儿科、内科、外科、肿瘤科等科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优化医疗资源。依托市人民医院为龙头,以大仪中心卫生院为枢纽,牵头与刘集镇卫生院、陈集镇卫生院组建北部板块医共体,构建北部板块医共体“1+1+2”新模式,整合医疗资源,成立腔境手术中心、妇产中心、儿科诊疗中心三大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同时,为保障基层消毒供应质量,我市成立消毒供应中心,建立追溯系统,实行闭环管理,市人民医院每周安排消毒供应车上门服务。 3.建好信息资源。医共体内大型医疗设备实现共享共用,上级医院专科医师到下级医院诊疗不受执业地点限制。利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镇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远程信息系统,由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提供医疗影像诊断、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指导等服务,实现检验、检查业务协作和数据、报告共享,真正使市镇村变成“一张网”。 4.用活药品资源。完善医共体内药学协作的组织管理、技术协作、权责共担机制,逐步实现“六统一”,即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集中采购、统一药品储备调剂、统一指导合理用药、统一药学队伍建设、统一阳光用药监管,切实推进分级诊疗用药衔接、确保药品稳定供应,规范基层药事管理、推动药学服务转型发展。与百度公司深度合作,建成扬州市首家区域处方审核中心,实行处方前置审核,增强药学队伍服务能力、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积极开展家庭药师服务试点,将药学服务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签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建档立卡低收入等重点人群中的慢性病患者提供12项个性化药学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求,指定基本药物作为公共产品以全额保障的形式向辖区居民免费提供,切实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发放相关药品20000人次,合计金额47.05万元。 (二)突出共建共享,实现诊疗协同化发展 1.打造双向转诊平台。充分利用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开发双向转诊系统,明确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区域检验检查中心作用,医共体成员单位检查检验在龙头单位实现在线交流、在线诊断。2020年1-6月份,双向转诊3488人,其中上转3049人、下转439人。 2.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依托市人民医院远程医疗中心,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远程协作平台,提供远程会诊、远程教育、预约会诊、双向转诊等全市域、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业务。 3.健全急诊急救网络。实行医疗急诊急救网格化管理,分别在3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设置医疗救治点,统一人员、统一车辆、统一调度,划片区包干管理。大仪中心卫生院已按二级医院的标准建成急诊科,具备一定的急诊急救能力,120救护车24小时值守,负责大仪镇、刘集镇、陈集镇及周边区域的院前急救工作。 (三)突出标准规范,实现管理同质化发展 1.实行“三基”统考。充分发挥龙头医院管理优势,每季度对成员单位统一组织“三基”考试并进行排名,纳入单项考核内容,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组建联合病房。开设联合病房,医共体龙头单位专家常驻成员单位,通过带教、查房、培训,更进一步提升成员单位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全科医生在“全”的基础上还要“专”,真正实现成员医院“防得大病、管住慢病、治好常见病和多发病”三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当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目前,医共体成员已开始普外科、康复科、儿科等联合病房。 3.强化质量管理。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实现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等。每月召开一次医共体工作会议,总结本月医共体工作进展,制订下月工作计划,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市人民医院组织医疗、护理、院感、药事、医技等专家团队对大仪中心卫生院开展质量控制管理督查指导,定期开展考核,规范医疗行为,达到医疗服务同质化要求。 (四)突出政策保障,实现利益共享化发展 1.强化资金支持。市政府投入近20亿元,先后新建市人民医院东区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公立医院购置大型设备,市政府与相关医院各承担本息的50%。支持医共体成员单位购置CT、彩超、胃镜等设备的费用,市镇财政各补45%。按照每紧密联系一个成员补助30万元标准给予龙头医院专项补助,市财政连续两年每年给予市人民医院专项经费60万元。推行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完成规定服务量和达到考核要求的,考核结算后结余部分由医共体内留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基层单位医疗收入净增长结余部分和龙头医院按照7:3比例分成;明确北部板块各成员单位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检验检查等多个领域业务合作及利益分成。 2.强化绩效考核。市卫健委鼓励北部板块医共体发展,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大仪中心卫生院。同时,对于北部板块三大中心建设给予专项补助,对于陈集卫生院、刘集卫生院转至大仪中心卫生院,开展腹腔镜二级手术补助1000元/例、三级手术补助2000元/例、正常分娩或剖腹产补助1000元/例、中医康复500元/例、儿科500元/例。转送单位医师到中心参与手术的,市卫健委给予参与手术的医生200元/次补助。 3.强化人员管理。市人民医院对下派专家专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下派专家参与手术、查房、带教等进行绩效倾斜,同时,也可享受“双百双驻”相关政策。对于陈集、刘集当地病人转到大仪中心卫生院,参照卫健委《仪征市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补助办法》执行。对于陈集、刘集卫生院到大仪中心卫生院执业的人员,绩效考核参照大仪标准执行。集中人员调配,结合诊疗工作需求,大仪中心卫生院、陈集和刘集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可以相互流动,多点执业。允许大仪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刘集、陈集开设工作室。安排刘集、陈集业务骨干到大仪中心卫生院驻点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