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第一调研组
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架构建议图。 编者按 开发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且决定着全市“十四五”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做好开发园区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期,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一个先行区、三个新高地”的工作总要求和市委主要领导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作出的“发展高质量”的工作部署,市政协以“始终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园区二次创业”专题与市政府进行重点协商,形成了“构建体制机制新格局,彰显二次创业新优势”“聚焦产业发展新趋势,激发二次创业新动能”“瞄准园区发展新定位,构筑二次创业新平台”等协商调研成果。今天起,本报将陆续予以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发展目标、优化空间布局、改革运行机制,形成了“经济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汽车工业园、化工园区(新材料产业园)”的组织架构。 按照市政协统一部署安排,第一调研组围绕园区二次创业中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走访,特别是对照南京、泰州等地园区,我市开发园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照省、扬州文件要求,比照广陵等地区,我市开发园区扁平化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进展较为缓慢。二是“一区多园”的一区内设机构、职责及其职能作用尚处于与原开发区合署阶段,在多元规划、经济管理、数据统计、组织人事等方面统筹各园工作尚未起步。三是对照“真省心”政务服务要求,在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还不够高效便捷,突出表现在园区无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企业办理选址、用地、环保、建设等手续周期较长,一些违规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早制止。四是各园区平台公司侧重于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在链接服务资源、投资经营项目、加强基金管理、决策风险投资等方面相对滞后,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五是三个园区人员数量、管理模式、考核考评、人事薪酬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短期内用“一把尺子”管理三个园区以及调度园区间收入待遇差距难度较大。 创新体制机制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关键和重要保障,是落实省市部署要求,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也是园区展现新活力、焕发新生机、创树新品牌的迫切需要,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一、做好“统”的文章,强化统揽抓总,建立统分合理的组织架构 我市经济开发区(含汽车工业园)和化工园区都是省级开发区,“一区多园”改革后,产业特色、体量规模以及引领发展等方面叠加效应明显,跻身“国家队”具备了基础条件。建议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统揽改革,进一步理顺开发园区内外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形成规划统一有序、管理高效便捷、资源有效整合的发展格局。“一区”侧重于大部制改革,统揽谋发展、抓全局、把方向、定政策、促改革等重大事项,重点对六个方面事务进行统筹:一是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聚焦园区发展痛点、断点、堵点等共性问题,研究制定一揽子引导扶持政策;三是组建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重点对项目建设相关事项开展行政许可,对各园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进行监管;四是强化财政预算和资产管理,研究决策重要基础配套工程、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五是细化分解各类目标任务,并定期开展考核考评;六是强化经济发展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组织各类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等创牌、创优事项申报。同时,按照全市域一盘棋原则,适时指导统筹各镇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用地等,形成“1+3+X”产业园区格局。 二、激发“分”的活力,聚焦主责主业,实现专业园区扁平化运作 三个园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火车头”,招商引资“主战场”,建议剥离非核心事务,深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主业。各园区管理办侧重于“去行政化”改革,按照公司化管理模式,完善公司领导分块牵头、各部门耦合协作的扁平化工作机制。在园区管理办组织框架上,结合各园发展基础、阶段及产业特色,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事务性部门进行差别化人员配备,提高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效能,形成各项决策“快传达、细落实、严督查”闭环。同时,建议用好化工园省级园区建制和省整车生产基地、省大数据产业园牌子,通过做强做精做特产业,争取在同类型园区中跻身前列。在园区平台公司扩能上,建议提速市场化转型步伐,引进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团队,加强股权投资、合作经营或者会同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搭建园区与社会资本合作新平台,由单纯的“融资型”“基础建设型”逐步向“投资型”“公共产品服务型”以及产业基金管理和风险投资扩展,全面盘活园区可经营性资源和有效资产。在减轻园区社会事务负担上,青山、新城、十二圩①等分别承担各园剥离的社会事业、社会治理、农业农村、拆迁让地以及文明创建等事项。赋权开发区管委会及各园管理办对驻在镇(办事处)拆迁让地、矛盾调处等工作,按年度或按事项进行考评奖惩。 三、强化“转”的理念,打破身份壁垒,锻造担当有为的干部队伍 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要在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主动性、积极性上下功夫,打破行政、事业以及编外等身份界限,由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淡化职务身份,建议在各园公司化改革过程中,除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监管等行政执法类人员保留身份外,其余人员不论是干部还是职工的身份、级别、编制都封存进档案,使原有职务与聘任岗位、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任管理“三分离”。配强岗位人员,按照“以事设岗、以岗选人”的原则,开发区管委会会同市相关部门,结合各园现有编制、实际在岗人数及规模总量、发展潜力等,核定各园员额上限。建议充分赋予各园管理办员额内的选人用人自主权,通过竞聘、双向选择,将有能力、有担当、有业绩、有潜力的同志推向项目招引、企业服务一线,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为必有位”的用人导向。加强人才交流,拓宽各园之间、园区与市级部门、镇之间人员交流通道,让更多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年轻干部在经济建设一线锻炼、成长。 四、坚持“考”的导向,凭实绩论英雄,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绩效考核是检验工作实绩的“试金石”,是实现目标任务的“助推器”。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实效性,建议各园根据年度重点工作、产业发展目标,明确考核内容、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人进行刚性考核。考核考评结果与个人薪酬、评优以及转岗晋升等挂钩,对考核末位人员进行刚性淘汰,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建立与刚性考核相适应的薪酬及奖惩制度,薪酬制度方面,建议学习先进地区“分级、分块、分类”确定薪酬待遇的做法,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比成果、比业绩、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其中,“分级”,可根据岗位不同,从管理办主任到普通职工划分为若干个级别,对应相应的岗位工资系数;“分块”,可将薪酬待遇分为两块,一是基础工资,主要以原来的身份、级别、工龄等为参考,二是绩效工资,通过考核评分计发;“分类”,可区别招商引资岗和其它岗位性质,确定不同的薪酬系数。加大突出贡献奖励力度,对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取得重大成果的团队或个人,给予一次性重奖激励。完善细化园区工作特点的容错纠错机制,建议有压有保,进一步明确细化项目招引、项目审批、引导基金使用等方面容错纠错措施,努力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鼓励广大干部职工敢于突破常规、触及矛盾、迎难而上、解决难题,减少工作消沉的“躺平”干部或无欲无求无为的“佛系”干部。 五、彰显“优”的服务,柔性精准监管,打造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 推行“只需跑一处、最多跑一次”,是优化政务环境的重要内容。下沉项目审批服务端口,建议市行政审批局及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授权、委托、代理等方式,及早将立项、规划、建设等涉及项目推进的主要审批权限下放给经济开发区。接稳用好审批事项,开发区行政审批局要在减环节、减材料、减流程上下功夫,对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批准书和规划许可等审批许可事项进行合并办理,招引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做实做细“店小二”服务,针对环节多、要求严、时效性强的工程领域建设事项开展领办代办服务,变“坐堂接诊”为“上门问诊”。强化评价评估清单管理,纵深推进“多评合一”“多审合一”,推动项目审批效能“大提速”。强化柔性精准监管,组建开发区综合执法局,承接市相关部门授权的安全生产、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行政执法事项,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各园加强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前哨管理,落实行业、区域、产业管理责任。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在日常监管执法过程中,推行“721工作法”②,对企业或者项目单位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违规建设以外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审慎包容监管,增加执法温度和柔性,营造良好政务服务环境。 ①十二圩的行政区划,建议通过成立街道办或者划回新城镇管理等方式解决。 ②“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