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工作人员(右)宣传社会救助政策。
一座城市散发的温度,困难群众最有感受。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市民政局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深度聚焦困难群体,强化兜底保障、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保障工作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这是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册,里面包含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申请、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等政策办理指南,您可以拿回家看一看。”“如果您身边有符合条件的人,可以向他们宣传,帮助他们了解政策。”5月20日,扬子公园市民广场一角格外热闹,市民政局在该处开展以“救助改革有温情、服务大局显担当”为主题的社会救助宣传活动。
惠民政策是保障民生幸福的前提,民生幸福是完善惠民政策的目的。市民政局救助科科长吴佳佳介绍:“为了增强宣传实效,我们采取‘线上+线下’宣传。线上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开展政策问答;线下举办培训、编制社会救助政策汇编,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
“全市各镇、园区也在人员密集的区域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并安排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切实将社会救助政策送上门,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吴佳佳表示,每个民政工作人员都是宣传员,要将救助政策送到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送进困难群众的心里头。
“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作用,扎实做好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21年,我市将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40元,城镇“三无”老人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21602元,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1544元。
同时,市民政局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案帮扶计划,把人文关怀与政府救助紧密结合,提升精准救助水平。对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党员、老党员、烈士遗属等人员,开展走访慰问,加大关爱帮扶力度;对于失能、半失能散居特困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专业社工机构提供居家照料服务。
去年,我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562户2414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523万元;为80名城镇“三无”老人发放保障金170万元;为2868名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保障金3360万元;走访慰问各类困难群众1019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共计44.22万元;为52名失能散居特困对象、39名半失能散居特困对象,支出服务资金42.57万元……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我市社会救助的温度,串起了我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广度,更照亮了困难群众的能见度。
“我们加强与教育、医保等部门的沟通,落实主动发现机制,例如城乡低保家庭子女不用提交相关助学申请,我们主动将档案移交给教育局,审核通过后资助金直接发放至受助学生银行卡。”吴佳佳告诉记者,市民政局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坚持摸排走访和大数据比对高效衔接,形成线上线下互通的监测预警和救助帮扶工作模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去年以来,我市共对132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重残家庭子女、困境儿童、“十三五”原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边缘大重病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子女开展助学活动,发放资助金46.3万元。
针对少数困难群众不熟悉政策而未得到应有救助问题,市民政局与市医保局对接,对在册低保对象就医产生的费用进行监测,定期梳排在册低保对象就医费用情况,及时反馈至各镇、园区进行核实,主动发现和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截至目前,已救助9人发放资金3.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