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粮食系统在工农桥南开了一家饭店叫慧日楼,生意很好。为什么叫慧日楼呢?是因为那儿有个慧日泉,苏东坡题名的。
我一直想去看看慧日泉什么样,始终未能如愿。2015年出版《阮元仪征事》的时候,需要用照片,还是向网友“大兵”求助的。“大兵”真名叫叶夏斌,我管理“中国仪征”政府网站时,大兵是铁粉,还请他做过论坛某版的版主,他当时在苏州上班,我去苏州开会时,约他见过面,才知道他父亲是仪征财政局老同志叶尚,我认识的。
【慧日泉(大兵摄)】
2016年7月24日,我刚刚“退居二线”不久,天宁社区组织小朋友搞暑假“画宝塔”活动,请我去给小朋友讲讲天宁寺塔的故事,我欣然前往,讲解结束后,我专门去寻找慧日泉,问了几个人,终于得见真容。
慧日泉其实是一口井,位于天宁寺塔北面“近水楼台”小区临工农路的一排门市房内,这排门市房门脸朝西,大概有十来间,中部有一间没有租出去、没有门匾和卷帘门、只有铁栅栏的,就是慧日泉的所在。从小区里面进去,发现这间屋变成了自行车库,里面乱七八糟停放了自行车、电瓶车和摩托车,有的车上面厚厚的灰尘,是多时不用的僵尸车。
慧日泉就被包围在群车之中,想靠近细看,天太热,我又搬不动车,作罢。井栏是青石的,依稀可见有字,墙上有文保碑,内容是“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慧日泉,年代(清代),仪征市人民政府二00九年六月二日公布,仪征市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八月十八日立”。可见这个青石井栏是清代的。
【慧日泉现状1】
【慧日泉现状2】
慧日泉和宝塔,都是古代天宁寺里的遗物。天宁寺是宋代的名称,其前身是唐代的永和庵,宝塔是永和庵主持“泗州僧”为了“镇白沙”所建,这也是初唐后期运河入江口延伸到白沙(仪征市区为唐代扬子县白沙镇)的一个证据。
《风流宛在:扬州文物保护单位图录》云:慧日泉位于仪征市真州镇天宁社区工农南路东侧,天宁寺塔以北70米处,清代古井。据《隆庆仪真县志》记载,原在天宁禅寺中。世传苏子瞻尝于寺中写经,名其泉为“慧日”。井栏质地为石灰岩,平面为不规则八角形,四个长边每边长27厘米,四个短边每边长20厘米,中间泉孔径33厘米,井栏高33厘米,南侧有隶书题字“古慧日泉”和楷书题字“仪征知县李清谨志,光绪戊子年(1888)嘉平月王志义镌”。
笔者2018年2月24日(正月初九)在朴席收藏者张寿民家寻访到的、已被仪征博物馆收藏的曾国荃碑,也是这位王志义镌刻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文学家、诗词大家,千古名人,仪征能有苏轼遗迹,值得自豪。
县志记载慧日泉的信息:
在天宁禅寺。世传苏子瞻尝于寺写经,名其泉为“慧日”;
在天宁禅寺藏经楼下。翰林检讨、邑人程元基《记》略曰:“宋东坡先生自儋召还,欲归阳羡,买田以老。道出真州,爱楞伽庵地,留写《光明经》。庵,故寺中僧舍也。井隔院墙,暇日酌水品之,喜其清甘,题曰‘慧日泉’。渔洋山人《江深阁》诗云:‘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泉之重于真州也如此。适余居忧在籍,僧慧博重建兹寺后楼,光景一新。时邀余试泉烹茗,仿九龙竹垆故事。异日者,绘图志异,增一琳宫佳话,余尚能为慧博记之。”
天宁万寿禅寺,在县治东南,澄江桥西。始自唐景龙三年,泗州僧建佛塔七级,以镇白沙,创永和庵于塔后。宋崇宁中,僧道坚复建,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政和中,改天宁禅院。后有楞伽庵,苏子瞻尝于此写经,故名。绍兴中,更今名。西有井,名慧日泉。
根据上述信息解读一下:
天宁寺全称是“天宁万寿禅寺”,始建于唐景龙三年,当初叫永和庵;宋崇宁年间,僧人“道坚”复建,朝廷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政和年间,改为天宁禅院,后面有僧房,因为苏轼曾在这里写经,得名“楞伽庵”;绍兴年间,更名为天宁万寿禅寺。
北宋元符三年(1100),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从海南岛儋州流放地返回,准备去阳羡(今宜兴)买块地养老,途经真州,喜欢楞伽庵(天宁寺僧舍),留下小住,写《光明经》。隔壁院子里有井,苏轼品水感觉清新甘甜,就给这个井题了字:“慧日泉”(慧日是佛家用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佛光普照的意思)。
县志上有《天宁禅寺慧日泉记》作者程元基的传。程元基,字邑东,号兰渚,仪征人。父亲叫程燧。程元基学习成绩很好,20岁考取秀才,与前辈叶花南、柏蕴皋、袁简斋等名人宿游。乾隆庚辰(二十五年,1760)顺天乡试中举,任职元和县教谕。己丑(三十四年,1769)成进士,刚刚当上庶吉士,不巧碰上丁忧。回乡期间,倡修圣庙、奎光楼,受到高晋(1707-1778,字昭德,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之侄,官至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曾任两江总督兼署漕运总督)的嘉奖。壬辰(三十七年,1772)散馆,授检讨,充咸安宫总裁。牵挂仪征县志有六十多年未修,安排地方文人陶鉴等,搜讨旧闻,纂成《志稿》若干卷。程元基著有《兰渚制艺》、《西翠轩诗钞》、《桐风蕉雨山房集》。儿子程铨,任湖北巡检。
程元基在仪征丁忧期间,天宁寺的僧人“慧博”重建天宁寺后楼,经常邀请他到慧日泉“试泉烹茗”,仿“九龙竹垆”故事,请程元基为天宁寺慧日泉绘图、题写,为千年古刹留下佳话,程元基遂为“慧博”写了《天宁禅寺慧日泉记》,上述苏轼与慧日泉的故事,就是程元基写在《记》里的。
程元基《记》中所述“九龙竹垆”的故事,说的是无锡惠山寺藏有明代九龙山人王绂(fú)(1362-1416)、履斋、吴珵、张宗苍等人所作的《惠山听松庵竹垆山房》组图共四幅,乾隆皇帝每次南巡经过无锡,都要在惠山寺竹垆山房品茶和观赏竹垆图轴,与随驾大臣诗文唱和,一并归入卷册,赐寺僧收藏。如乾隆诗其一:
竹鼎茅斋学惠山,浮香消得片时闲。岭云拖雨拂吟席,何异九龙荟蔚间。
乾隆题咏惠山听松庵竹垆山房图,有《听松庵竹垆煎茶迭旧作韵》册页。
程元基在《记》中还提到:渔洋山人曾经有《江深阁》诗,“秃鬓先生六百年,波光不改旧山川。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可见慧日泉在真州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渔洋山人就是王渔洋。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王渔洋于顺治十六年(1659)任扬州府推官,十七年(1660)春到任,康熙四年(1665)七月离扬赴京任职礼部。在扬州五年时间,所以有“自怜五载真州客”之句。
回到慧日泉主题,延伸阅读苏东坡在真州。
县志在介绍宋东园的词条里,记载了米芾与苏轼在真州的一则交往故事: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天,苏轼在真州时病了,住在了东园,有一天刚刚睡起,只见米芾冒着酷热赶到东园,给他送来了麦门冬(一种中药),苏轼很是感动,为此赋诗一首: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这首诗在南宋嘉定初年被运判林拱辰刻在了复建的东园“共乐堂”的北窗。如今在东园的澄虚阁旁,建有“东坡榭”,纪念苏轼在东园养病的一段岁月。
【东坡榭】
米芾于元符三年(1100)来到真州,在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任职管勾文字,崇宁元年(1102)丁忧去职,在真州约一年半时间。
米芾与苏轼在真州还有一些交往: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和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都在大赦之列,秦观从雷州北归,走到藤州(广西藤县)就去世了。米芾看到苏轼题在扇面的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苏轼的跋语,顿生无限感慨,遂当着苏轼的面,书写下了这首词和跋语,让苏轼观看。苏轼看后不住点头称善,感叹道:这样做,我们对得起少游了!此帖后来传至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秦观,将米芾书写的秦观的词,苏轼的跋语,刻在一块石碑上。
这期间,苏轼与米芾多有书信往还,或探讨书文艺术,或通报病情,或致思念之意。
《与米元章》(二十一):“两日来,疾有增无减。虽迁闸外,风气稍清,但虚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儿子于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之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天下岂常如我辈愦愦耶!公不久当自有大名,不劳我辈说也。愿欲与公谈,则实能,想当更后数日耶?”此信表达了苏轼对米芾《宝月观赋》的极力赞美之情。
《与米元章》(二十五):“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眷念之情溢于言表。
米芾还邀请东坡到海岳庵,同游西山。逭暑西山书院南窗松竹下,话罗浮见赤猿之事。
苏东坡将离开真州,带病来别。对米芾说:“待不来,窃恐真州人俱道放着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别而去也。”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八月中秋,米芾得苏东坡去世的噩耗,作《苏东坡挽诗》五首。
写到这里笔者有疑问,苏轼获赦是元符三年(1100)四月,到达真州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去世是七月。我在《阮元仪征事》中,曾记述阮元在《揅经室集》再续集卷六里,有《乘二礼芦洲船宿真州旧江口宋梅花院记苏公病宋梅二事》一文,考证苏轼到真州即病倒,患的是“回头瘴”。苏轼在真州与病魔作斗争,还能有闲情逸致写经文、品泉水吗?
查帅国华《真州史话》,有《苏东坡三到真州》一文,考证苏轼一生,至少三次到过真州,第一次是元丰七年(1084)八月上旬,苏轼到金陵与王安石相会,应真州知州之邀来仪,小住州学20多天,九月初离开。就是这一次,苏轼在楞伽庵写经、品茶、题“慧日泉”;第二次是绍圣元年(1094)六月,苏轼被贬经过真州,短暂停留;第三次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苏轼获赦北归路过真州病了,米芾给他送中药、安排他住东园休养、与他书信往来。看到此文就释然了,苏轼题“慧日泉”是元丰七年(1084)第一次来真州的事,并不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获赦从海南岛儋州回来这一次。程元基的《天宁禅寺慧日泉记》,没有帅国华考证得详细准确。
帅国华是原仪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在任期间和退休以后,有多部研究仪征历史著作面世。帅老是前辈,治学严谨,是我们文史工作者的学习榜样。他和我是老乡,姜堰人。神奇的是,其后还有一位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邓桂安(2016-2021年在任,2022年春调任政协城乡委主任),亦有多部研究仪征历史著作出版,也是我老乡,姜堰人。朋友们常说,这是研究仪征历史的“姜堰人现象”。
邀请苏轼来真州的太守是谁?
帅国华《苏东坡三到真州》说:“元丰七年(1084)八月,苏轼到金陵后,与王安石相会,当时,真州太守是苏东坡的故友,派人到金陵请东坡到仪真小住,并诚邀他定居仪真。”但并没有给出这位真州太守的姓名。
我曾经查过县志,只知道元丰时的知州姓袁。县志卷二十四(职官志):“元丰,袁。”并在其后有小字注:“失名,申、胡《志》未载,今据陆《志》补入。”即元丰年间,真州知州姓袁,名字不知道。而且这个信息申、胡《志》未载,是陆志补入的。“申志”是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申嘉瑞监修的,“胡志”是清康熙七年(1668)知县胡崇伦监修的,陆志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陆师监修的。
南师大二附中“抱海山”老师,曾与我探讨此事,他说,最近在看《苏轼传》,苏轼离开黄州后,路过真州,真州太守袁陟(世弼)邀他在真州逗留20多天,问我是否了解。“抱海山”一谈,我就决心将此事一查到底。
网上查到的几种《苏轼年谱》,都很简单。元丰七年(1084),苏轼49岁,由黄州团练副使迁汝州团练副使,四月六日出发,游石钟山,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七月过金陵访王安石,有与叶志远唱和诗,逼岁到泗州。居然连到真州都没有记载。
笔者又到仪征图书馆,请管理员马君帮忙,翻阅查找了两本不同的《苏东坡传》,朴月著、北方文艺出版社版的直接没有相关内容;林语堂著、张振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页,看到一段文字:“长江以北靠近南京有个仪真县,仪真的太守约他前往居住,他虽然没有决心在仪真安居,至少想找个地方暂时安顿眷属,所以家眷暂时住在仪真学校中时,东坡总算没有牵挂,得以各处走走逛逛。寻找一个乡镇的家园。”宋代没有仪真县,这一段文字并没有比帅国华文更多的信息,笔者不满意,觉得要找孔凡礼的《苏轼年谱》,但网上没有找到电子版,纸质版又太贵,准备有时间去扬州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或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去查。
笔者发了朋友圈后,复旦大学史地所张鹏程给我发来了信息:
“今版《苏东坡全集》,2009,燕山出版社,卷二十四,收录有元丰七年《赠袁陟》律诗一首:
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胡为强分别,百金买田庐。不见袁夫子,神马载尻舆。游乎无何有,一饭不愿馀。官湖为我池,学舍为我居。何以遗子孙,此身自蘧蒢。薰风暗杨柳,秋水静芙蕖。应观我知子,不怪子知鱼。
王文诰对此案语为‘袁陟时为真州守。此诗,公自南京过真州所作。’”
上述信息,显示当时的真州知州是袁陟。
仪中89届校友、苏州正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穆荣给笔者发来了孔凡礼《苏轼年谱》全三册(电子版),很快找到元丰七年,有以下文字:
“八月十四日,离金陵,王益柔(胜之)同行,过长芦,赴真州。
至真州,州守袁陟(世弼)以学舍为苏轼居。先是轼在金陵,陟多柬劳问,至是始见。”
这段文字证实,邀请苏轼来真州的朋友,是真州知州袁陟。
【孔凡礼《苏轼年谱》书影】
关于袁陟(zhì)
孔凡礼《苏轼年谱》在上述文字后,接着引述了库本《江西通志》卷四十九的袁陟传:“袁陟,字世弼,洪州人,庆历六年进士,年十七作诗,为时所称。陟诗慕韦应物,而遒丽奇壮过之,尝官于南郡,卒年三十四。”
此外,笔者还找到关于袁陟的其他信息。
陶成《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十六(人物):“袁陟,字世弼,南昌人。抗之子,少有才名,与王介甫、苏子瞻、曾子固善。未冠,登庆历进士,知当涂县。王介甫居金陵,尝手写陟诗一轴,以遗其友。陟读书最苦,竟以癯瘠不起,自为墓志挽章。有诗文十卷,号遯翁集。”
既然袁陟是袁抗之子,那就顺手将袁抗的信息录入。
元脱脱《宋史》卷三百〇一(列传第六十 袁抗):
“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人。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调阳朔县主簿,荐补桂州司法参军。抚水蛮寇融州,转运使俞献可檄抗权融州推官,督兵粮与谋军事。蛮治舟且至,抗即杨梅、石门两隘建水栅二,据其冲,贼不得入,后因置戍不废。事平,特迁衡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累迁国子博士、知南安军,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浙东叛卒鄂邻钞闽、越,转南海,与广州兵逆战海中。值大风,有告邻溺死者,抗独曰:‘是日风势趣占城,邻未必死。’后果得邻于占城。
还为度支三司判官,以尚书金部员外郎为梓州路转运使,徙益州路。时三司岁市上供绫锦、鹿胎万二千匹,抗言:‘蜀民困惫,愿少纾其力,以备秦中他日之用。’是年郊祀,蠲其数之半。黎州岁售蛮马,诏择不任战者却之。抗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今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寻如旧制。除江、淮发运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时抗老矣,为御史所劾,罢知宣州。累迁光禄少卿,分司南京。明堂覃恩,改少府监,卒。
抗喜藏书,至万卷,江西士大夫家鲜及也。抗子陟,少刻厉好学,善为诗,终殿中丞。”
《宋史》载袁抗曾任江淮发运使,查县志卷二十五(职官志):“天禧,袁抗,字立之,南昌人,进士。绰有政声。”
看来袁抗、袁陟这父子俩,与真州是真有缘分。
一些关于袁陟的诗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三十七:王直方《诗话》云:“世弼能为诗,慕韦应物,而遒丽奇壮过之。王介甫尝手书世弼《赠郭功父诗》云:
方山忆共泛金船,屈指于今五六年,风送梨花吹醉面,月和溪水上归鞯。浮生聚散应难料,末路穷通尽偶然。欲问故人牢落事,鹿裘深入白云眠。
世弼自号遯翁,临死一篇尤佳:
青霭千峰暝,悲风万古呼。其谁挂宝剑,应有奠生刍。皎月东方陨,长松半壑枯。山泉吾所爱,声到夜台无。”
梅尧臣《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帆疏疏,纤绿蒲,二十四幅轻江湖。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长风沙头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
刘敞《寄袁陟》:“巫峡行云外,春江落日边。隔年鸡黍具,万里孝廉船。远道比何若,相思长渺然。郢中轻白雪,逸响待君传。”
刘敞《次袁陟十四韵》:“羁旅嗟无友,佯狂汉水阴。相逢幸倾盖,送别怅分襟。之子虽吏隐,高名何陆沈。蛟龙蟠学海,风雨润词林。寡和尝歌郢,传经雅属参。丈人今谕蜀,干誉尔劳心。接淅予征远,看云反顾深。旅怀兼去住,秋色怆登临。信有江山助,宜无雾露侵。相思见逸唱,清绝响寒砧。击节时孤笑,开樽忆共斟。岁华几向晚,客恨孰能禁。城阙愁回首,诗人诲嗣音。曾非青玉案,为愧洛生吟。”
郭祥正《劝酒二首呈袁世弼 其一》:“湛湛酒杯绿,酣酣炭炉红。佳人放玉板,拂镜照芙蓉。四海无波澜,吾曹方宴闲。大笑凌白日,高吟动南山。百岁能几何,会少别离多。少年嗟贾谊,壮士忆廉颇。不如醉魂魄,冠巾任倾侧。冥然逍遥乡,杳与尘寰隔。”
郭祥正《劝酒二首呈袁世弼 其二》:“阴云蔽白日,长风卷惊涛。江上峥嵘百怪嗥,挽君船缆劝君住。且饮百琖之醇醪,吴姬笑脸如樱桃。鲤鱼红丝落霜刀,醉来不识天为高。共君攀天跨鲸鳌,下视万物皆劳劳。”
郭祥正《追和故友袁世弼酬孜老四韵》:“坐讽汤休句,闽南朱夏时。碧云生海峤,清吹散松枝。救物宁论报,安禅不履危。江东饱芹蕨,肯赴野人期。”
郭祥正《吊亡友袁世弼太博》:“自掩斯人骨,西山秀色低。文章惊早悟,寿夭理难齐。绝壑沉寒玉,空江没断霓。儿孙今卖宅,感旧只酸嘶。”
苏轼元丰年间在真州,不仅题名了“慧日泉”,撰写了《赠袁陟》诗,还留下了与发运使蒋之奇的唱和诗《和蒋发运》:
夜语翻千偈,书来又一言。此身真佛祖,何处不羲轩。船稳江吹坐,楼空月入樽。遥知思我处,醉墨在颓垣。
苏东坡有两件与真州有关系的遗物,一件是文房紫金砚,一件是煮茶石铫子。紫金砚落到了米芾手里,石铫子落到了尤荫手里。关于米芾与紫金砚的故事,详见《壮观亭与鉴远楼》一文;尤荫与石铫子的故事,详见《阮元仪征事》之“特晤尤水村”一节,本书《市河》一文中也有叙述。
【尤荫《石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