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下-散-人 于 2023-6-11 09:14 编辑
汉唐经营西域别议
近读书,有感,略记于后。 汉代从武帝起,唐代从太宗起,都对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营。汉武帝时收服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小国,并实行军屯。出兵葱岭以西地区。后来汉又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全面经营西域。唐自贞观时,在东天山地区设立了伊州,西州,庭州,直接将今吐鲁番盆地,乌鲁木奇以东地区纳入帝国的版图,实行了和内地一样的政治体制。并以此为前进基地,先后建立了安西,北庭等多个都护府,在其下建立了百多个羁縻府州,将势力范围扩展至现今整个新疆全境及中亚诸国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包括克什米尔地区。 近代的历史学者们,每每谈到这些问题大都认为这是汉唐帝国强大无比,盛世繁华的重要标志。在论及汉唐经营西域的意义时,无非是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大大地扩展了帝国的版图,二是彻底断了”匈奴” 的右臂,保障了国家安全。三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中西的经济贸易联系和文化交流。似乎这是汉武帝,唐太宗以全球视野下的一盘盘的”大棋” 。 其实,一些学者可能是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或是误读了一些历史的事实。汉代,唐代西部的实际边境线都在玉门关一线,朝廷在河西地区包括陇右,朔方布署有重兵,建有十分完备的防御体系。有着明确的国境线的概念。在防线内实行的是州县乡里的政治体制。但在玉门关以西设置的都护府都是领护机构,不具备政权性质。尽管在一些时候,在汉化较深的少数地方也实行过和内地同样的体制,但那都是短暂的。所以严格地讲,玉门关以西不能算是汉唐的版图。 所谓的”断匈奴右臂” ,只是指占领河西走廊,断绝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游牧民族和青海河湟地区的高原河谷游牧民族的联系,防止他们互通声气,互相策应,以河西地区为基地进掠关中平原。而西域和汉唐王朝的统治区域不属同一的地理单元,无论谁占有了西域,都不会从西部造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汉唐王朝的防御重点始终在北部黄河河套地区阴山一线和西南部的陇西方向。在河西走廊布置的重兵也主要是防备北方草原民族的。占据了河西就已经断了”匈奴右臂” 。所以,经营西域并没有国防安全上的意义。 至于说丝绸之路,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通常意义上的商贸通道,它实际是一条西域各国对汉唐王朝的朝贡之路。是中原王朝维系对西域各国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力量投送之路。我们不可以夸大它在经济交流方面的意义。当时绝大部分所谓的贸易都是以”朝贡”’和”回赐”的方式进行的,而往往我方”回赐” 物资的价值要高于对方朝贡物资的价值。这种交流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当然,也有一些西域商人随朝贡使者一起进来。除此之外就是任职西域的官员利用职权,通过国家的邮驿系统往来贩运货物谋利。真正民间商队要想在这条路上做生意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在历史文献中鲜少记载汉唐时民间和西域的商业往来。如果朝廷真是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只要开放关禁,允许边境地区互市即可,又何需倾全国之力去经营西域呢?说经营西域是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现代人的观点。这是把汉武帝唐太宗现代化了。 那么,汉唐经营西域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汉唐经营西域的本质就是为了和游牧民族争夺附属国。 那么,我们的古人争夺附属国的目的又是什么,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在古代这是政治传统,也是一种政治正确。蛮夷不朝贡天朝是破坏了天下秩序,是不能被允许的。不服吗?那必须把它打服。所以,只要中原王朝吃了几天饱饭,就想着去经略四荒,威服天下。天下者,天之下所有的地方也。所谓”王者无外” ,就是在帝王的眼界里没有外国一说。此外,这跟帝王的个人性格也有很大关系。所谓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是和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划等号的。当然,西域宝马,美女,大鸟卵,狮子皮,善眩人等珍奇宝货对帝王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汉代从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 进入西域,到西汉末内地动乱,汉朝无力经营西域,被迫退出西域几十年,一直到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 才又去经营西域,直至汉朝灭亡。算起来汉代经营西域头尾200年左右。 唐朝从太宗始,又将同样的事情做了将近150年。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汉唐经营西域从开始到结束加起来虽有三个多世纪的时间,但在这期间西域并不都是在汉唐的掌控之中。汉唐的控制区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在这期间西域并没有什么岁月静好,而是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从汉武帝进西域的数十年间,西域战乱的惨烈程度不是我们今人所能想象的。人种都不知换过了几茬。在之后到西汉及东汉控制西域期间,西域也是事件事变不断,征战不息,兵连祸结。没有几天安宁的日子。唐进入西域后也一直处于和突厥,吐蕃对西域的反复争夺中,不断地重复着汉代的故事,杀戮,征伐,结盟,背叛,朝贡,赏赐。 唐以后,宋,明便不再经营西域。西域逐步伊斯兰化。 不经营西域,西域并没有对宋,明的国防安全造成影响。倒是来自北方的强敌灭了宋,灭了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百多年是短暂的。汉唐对西域的经营得到了什么?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汉唐对西域的经营只是经营了个寂寞。 汉唐和匈奴,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对西域争夺,不仅使西域陷入长期战乱之中,给西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极大地损耗了自身的国力,使人民处于艰难困苦之中。对外战争的负担全部是由老百姓承担的。何况这个战争又在数千里外的绝漠之上。 汉唐皇帝这么做,当时在朝堂上也是有反对声音的。汉武帝出兵大宛,遭到了大臣们一致反对,汉武帝为压制不同声音,把反对激烈的大臣邓光抓起来查办。唐太宗在夺取高昌国后要将其纳入帝国版图,设置西州,也遭到了大臣魏征等的强烈反对。可见当时人并不认为经营西域是国家的正确选择。 那么,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游牧民族为什么要和我们反复争夺西域呢? 收服西域对中原王朝来只是标志看皇帝的政治正确,而对游牧民族来说却是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游牧民族所面临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源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西域的大片绿洲宜农宜牧,对他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们争夺西域是为生存而战。而中原王朝争夺西域只是为了概念而战。为皇帝的个人意志而战。 古代历史学者们大都秉承”述而不作” 的传统。对汉唐经营西域少有评价。宋以后以至近现代,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呈现两级状态。这都反映出现实政治对历史家认知的影响。 作为一个爱好者来说,要以超脱的心态来读历史。以免越读越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