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688|回复: 0

[游记] 探访仪征古迹之市河

[复制链接]

655

主题

1861

回帖

15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金钱
96157994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巫晨

市河是古代仪征城内的河。今天,贯穿仪征城只有一条东西向的仪城河,就是鼓楼南面、连接城西胥浦河和城东石桥沟的河,这条河是1968年开挖的,借用了部分古代的市河。古代仪征城里的水系,可不是这样的,其横贯东西的市河主干道,从南门直达东门;还有两条向北延伸、蜿蜒渗透到仪征城内各处的支流和若干分叉,就像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一样,滋润、养育着仪征人民。

笔者在仪征工作生活三十多年,未曾从西到东沿市河完整地走过一遍,由于城南卫东新村、城中小学、第二人民医院、马驿街一带拆迁,担心再也看不到有关河道,才于2019年5月11日,骑着电瓶车从大庆路西城河处进入,沿河道艰难地走到东门。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上述拆迁已经开始,笔者在废墟中努力寻找着旧河道的线索,确认着南门、唐公桥、清江闸、仁寿桥的方位,在仓桥花苑和海德花园,探寻已经消失了的市河走向。探访结果:市河南门水关外西延部分(城壕)已用城垛方式覆盖;南门内从唐公桥到海德花园东侧的主河道已经填埋,约占市河全长的三分之一;清真寺向东的河道尚在,只是很窄了,名称是“清真寺排水沟”;那两条向北延伸的支流,除畔池北市人民医院停车场附近还有一点点旧河道外,其余基本上看不到了。
【清真寺排水沟】

县志上有市河的介绍:

市河,在城内。江水由南水关入,淮水由东水关入。二水会合,流灌沟港,舟船络绎。自清江诸闸废,内河淤淀。明万历元年,知县唐邦佐循河故址,重加开浚,环绕县学。后渐坍卸,仅容小舠。今为民所侵,渐迫狭矣。久淤。康熙五十九年,知县李昭治开,至雍正元年工竣。

解读一下,古代仪征市河,是有两个源头的,一处是南门水关,江水从这里进城;另一处是东门水关,淮水(运河)从这里进城。
清江诸闸淤废之前,城里河道是通畅的,“舟船络绎”,淤废后,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唐邦佐“循河故址”重新开浚,清初河道又淤塞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李昭治再次组织开浚。

清江诸闸是哪些闸?什么时间淤废的?

查县志可知,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晚年在仪真养老的原兵部尚书单安仁,重建了南宋三闸,其中南门潮闸、广惠桥腰闸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张頠所建的石闸,另一座清江闸,是南宋嘉定年间所建,在运河入江口的延伸线上。所以诸闸指的是潮闸、腰闸、清江闸。

张榘说:“今临江四闸(明成化年间开凿于仪真外河)既通行,故清江、广惠二闸,漫不复用。南门里闸,余少犹及见,板桥其上。今实以土,民居其旁,并水关塞之。”

张榘,字范中,一字同埜(yě),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举人,南京兵部侍郎黄瓒外孙,未仕,《嘉靖两淮盐法志》两位主撰人之一。县志上没有交代张榘说这话的时间,但从张榘生平推论,诸闸淤废的时间约在嘉靖年间。

唐邦佐在万历初年开浚的市河,即为明初单安仁重修诸闸的河道,而单安仁是在疏浚南宋河道的基础上完成的,就是说,这段河道即为宋代的运河河道。

市河并不是简单地从南门到东门一条线,起码有两条南北向的分支。一条分支(西支河)从仓桥(广惠桥)、天宁桥(澄江桥)到单家桥,然后折向西经过鼓楼桥,在通县桥西侧折向北,经过西门内到达城隍庙;另一条分支(东支河)是从东门内折向北,分两叉,一叉向西经过畔池汇入西支河,另一叉继续向北,向西、向北、再向西,直到义仓。

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浚市河之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三年(1798)还有疏浚市河的记载,因古代无机械,人力挑浚对河道的改变不大,从《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城隍坊巷图、1994年版《仪征县志》民国城厢图和 “江苏天地图”1966年仪征遥感影像地图,可以看出古代市河的分布、走向和位置。
道光志城隍坊巷图.jpg 【道光志城隍坊巷图】

民国市河图.jpg 【1994年版《仪征县志》民国城厢图】

1966年遥感地图.jpg 【1966年仪征遥感影像地图】

唐宋关于市河的记载不多,嘉定十一年(1218),真州知州袁申儒,在向上级申请建设东西翼城的报告中,列举了十二条好处,“陈便宜十二事”,其中第十二条说道:“盐商大贾,昔皆入泊市河。今虑有警,遥舣江汊,市无贸易。今翼城得成,更浚潮河,客舟尽辏,商旅安于市廛,则固守愈坚,十二也。”意思是从前盐商大贾们的船,都停泊在市河里,现在有了战事,他们都停到江边去了,那里没有人烟,生意做不起来。如果建起翼城,那么就可以停泊在城里了,他们安心做生意,我们守城也更加坚固。

南宋真州司法参军刘宰,有诗《送邵监酒兼柬仪真赵法曹呈潘使君》:

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
沙头飘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
此去烦君问耆旧,几人犹得守林丘。

可见仪征在宋代,市井繁华,河网密布,漕船万斛,市民枕河。

明清市河的前身,即为宋运河。北宋在运河上建有真州复闸,宋仁宗时期年漕运量达800万石,为中国漕运史上的顶峰。南宋则在真州复闸的基础上改建成石闸,并且为了保证闸室水源,还连接了月河。张榘考证,“月河在东翼城内,左抵东园,右接运司,或今纸坊桥以东河也。”可见,东支河就是月河。

西支河仓桥两侧,建有宋代州常平仓和广惠仓,县志特别提示,这两座仓“即故船场,中有大池,塔影浸其中。”为什么是“故”船场?苏轼《论纲稍利害奏状》:“唐广德二年(763),刘晏为江淮转运使,乃于扬子县置十船场”,可知仓桥附近,为唐代船场,结合“景龙三年(710)泗州僧为镇白沙而修建佛塔”,“唐兴元(784)中,淮南节度使杜亚,自江都西,循蜀江之左,引渠入漕,以通大舟。至今传云:北山寺旁,旧有运河纤路。”等信息,可推测西支河是唐中后期运河受江通道,也是北宋州城东门外的城壕。

明代中后期,运河入江口已经南移到城外天池、大码头,市河不再承担漕运、盐运任务,但是,作为一座城市的“通身血脉”,维护和疏浚工作还是得以进行,县志有陈邦桢《蓄泄水道说》、李昭治《开市河详文》、郑相如《重开仪征市河碑记》等文,讲述挑浚市河的经过和积极意义。

陈邦桢的《蓄泄水道说》说:“城内市河,乃一县一城通身血脉。气融血活,身乃康泰。若气凝血滞,能保身之不病乎?”将市河比喻成人体的气血之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李昭治《开市河详文》,则分析浚河的好处:老百姓生活所需物资,都有赖于船运,修好了市河,就不用了肩挑人扛费大劲走远路了。遇有火灾,可以就近取水救焚;城内井少水咸,不太适合饮用,有了河水,就不用跑老远去江边运了。城里东北一隅,是瓜园菜圃,有了水源灌溉,老百姓有得食用了。

李昭治还说,形家水法云:“通则利,而阻则害。”如今仪征确有“昔盛今衰”的异象,看来不挑河是不行的。但是挑河的资金,是要大家抬杠子的,怕大家看法不一致,我先捐二百两,在城内西北角先挑浚一段试试看。

李昭治是个有想法有措施的县令,他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先试点一段,然后造舆论:今年丰收了啊!今年科举成绩好啊!这都是挑浚市河的结果啊!在资金筹措到位的基础上,李昭治将试点覆盖到面上,全面挑浚市河,并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疏浚东支河的学宫分叉,“凿泮池,如半月形。池外筑堤,名曰‘瀛洲’。堤上植桃、柳数百株,堤外挑玉带河,南北与市河通。”

疏浚市河果然大见成效,这一年乡试报捷,全县创纪录地有十一人同时中举(县志卷十《河渠志》“水利”条目援引泾川郑相如《重开仪征市河碑记》表述为十一人,但《县志》卷二十八《选举志》则记载乡举九人、贡举五人、恩赐一人,本书取碑记数十一人),官民都相信“通则利而阻则害”的风水说,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水利事业的热情高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仪征城内南北各条市河全部浚通。大家还为知县李昭治立了一块碑,碑文较长,有兴趣的同志请参看县志卷十之《河渠志》。

十一名中举者中有一位名叫陈倓(1695-1739,字定先,号爱川,曾赐一品服,充册封安南使)。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再接再厉考中进士。更重要的是,他是这一年(癸丑甲科)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三十九岁的状元!

仪征文人厉惕斋有诗赞曰:

纸坊桥过顺流东,
迤逦行来到泮宫。
四面柳荫遮不断,
一船人在绿天中。

在市河沿岸,有宋代管理六路(省)漕运的发运司衙门,有为籴米和榷货(专卖)而建的常平仓、广惠仓、南楼酒库,有明清文人的花园,比较有名的花园有七星泉、半湾园、东城图画。

七星泉。在市河半湾西南,是程崟(yín)的旧馆。

程崟,字夔州,歙县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官至福建清吏司郎中,致仕后居仪征城南仓巷,乾隆二十五年(1760),倡浚市河。年八十一卒。

程崟的旧馆后归太学生林栖凤,林栖凤在市河边枕堤筑屋,名曰“水木清华舫”。林栖凤的侄子林坤,在园子里浚泉时发现一块石碑,碑文是从前的主人程崟写的《七星泉记》。于是在塘西建了个亭子将石碑置于亭内,孝廉黄盛修为亭子起了名字,叫“七星草亭”,并撰楹联:“潮通半湾路;花覆七星泉。”后来亭子年久失修,又将石碑嵌于引梦轩之壁。

程崟在《七星泉记》中说道:

“真州城南旧馆,是我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馆临城河,跨过木桥就到堤外方塘,东西约廿丈,南北一半。附近还有两个相连的小塘,虽小但水清甘甜,里面还有鱼。干旱或冬春时,市河及其他池塘都涸竭,但这个塘一泓滢然。水塘附近的居民,都来此挑水,其他人听说了,接踵而来,居然几不下千户。这个只有一亩左右的水塘,能供应半城人用水,从未干涸,很奇怪啊。康熙三十一年(1692)冬,天寒地冻。我站在桥上望塘水,结冰了,但冰下似乎有微流,喊人来看,大如盆盎,小如盘盂,共有七处。一个在塘北,一个在塘东,一个在西北角,这三个稍大。北面与之相连的小塘里,也有三个,而西南角还有一个,都很小。用竹筒取水尝之,轻清甘洌,三个大的尤其绝胜。大家哗然:这个不就是泉眼吗?怪不得塘水不干涸,原来是有泉眼啊!这地方风水真好!

我觉得这个泉有五个美德:味道甘甜适用;时出不竭有本;井养不穷施普;隐而不彰让善;萃为一渊钟美。有其中一点就可以做文章了,更何况有五点!

我还觉得,泉眼是七个,正合北斗七星之数,这是个好兆头,应该用‘七星泉’来命名。人生也是如此,显晦有时。这里是我少年学习的地方,到老了才悟到这个道理。有好多事情,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刚刚发现而已,有感而发,写下这点文字。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春初,程崟书。”

半湾园,在南关内,市河水曲处。是王锡山的家圃。

阮元在《广陵诗事》中记载:“真州半湾,为王氏别墅,周栎园先生亮工旧游处。‘半湾’二字,即栎园所书。”周亮工是清初著名文人,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官至户部右侍郎,曾任两淮盐运使。

县志上还载有宋荦(1634-1714,字牧仲,号漫堂,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曾任江苏巡抚)的诗《雨中游半湾园留饮》,共三首,取其一:

微雨乘轻屐,名园取次看。
花深开径好,苔滑振衣难。
小院幽禽下,空亭积霭寒。
池荷青且翠,新水正弥漫。

在半湾园的隔壁,居住着仪征著名画家尤荫,尤荫因自己的家与著名的“半湾园”毗邻,自称半湾诗老。后来得了痼疾(估计是轻度中风),所以又自称半人。

尤荫(1727-1807),字贡父,一作贡夫,号水村,居住在仪征城里的仓巷。县志卷八《舆地志》“名迹”条目载,“尤处士宅”在仓巷,处士尤荫所居。宅后临半湾,题曰“半湾草堂”,太守伊秉绶题曰“青石庵”,又赠楹帖云:“露从今夜白,人与此堂高。”

尤荫擅长诗画,曾经跟随果亲王出塞,著有《出塞集》。李斗评价他“虹桥游咏,诗多绝唱,当代文士重之。画以兰竹擅名,偶一泼墨,皆成传作”(《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 。礼亲王爱慕其才,延请为幕宾。后来隐居在仪征的半湾,以卖画为生。(果亲王和礼亲王不是同一个人)

尤荫是仪征著名的诗人、画家,山水、花鸟、兰竹皆入逸品,尤其擅长写竹,得文、苏法。“其苍古沈厚,如挟风雨之势。书法从画竹中来,有金错刀遗意。”

尤荫又因家藏苏轼石铫(diào)(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仪征人叫水铫子)一个,称自己的房子为“石铫山房”。

尤荫在礼亲王家切磋画画,估计他喜欢显摆,没事儿把家传苏轼的石铫子拿出来把玩,又时不时地吹嘘,一不小心传到了乾隆帝耳朵里。这下乐极生悲,石铫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被皇帝“指索”了去,尤荫无可奈何,家传宝物没了,思念至极,无以寄托,只好把石铫子画下来,“追忆作《石铫图》”。此恨绵绵无绝期,嘉庆八年(1803),尤荫又辑《坡仙石铫题咏》,记所失东坡煎茶器,自跋卷末云:

旧藏坡仙石铫,乾隆庚子(1780),得归天府,成希世之珍矣。自抱足挛,不出七载。偶检诸公后先题咏,荟萃成帙(zhì)。外孙吴少镛为写一通,存于巾笥,以志仰止前贤之意。嘉庆八年癸亥(1803)闰月,春雪快晴,蓬门未扫。竹轩司马携茗过,询及往事,出以商订,遂付刻梓,贻诸海内博雅君子,少资谈助云尔。

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阳节前,江苏巡抚奇丰额监临乡试,著名文人袁枚托仪征友人江皋(吟香主人)采购三千件“萧美人糕”,用船运到南京给奇丰额送节礼,奇丰额赋诗答谢,袁枚回诗,文人谢启昆、赵翼、吴煊、白守清唱和,唱和诗编成了《萧糕唱和集》,吴锡麒作序,尤荫作《随园馈节图》画。该唱和集册页现藏南京博物院。详见笔者《萧美人糕》一文。

嘉庆十三年(1808),四十五岁的阮元从河南再任浙江巡抚,赴任途中特意到仪征仓巷尤荫家中拜访,流连半日。这对忘年交,相见恨晚。尤荫对身为封疆大吏的阮元探望他一介抱膝闲啸的老贫士十分感动,赋诗一首:

大梁移节赴东南,飞盖经过竹里庵。
久著待人三握发,敢劳为我一停骖。
丹霄微风初相见,野水闲鸥快接谈。
重向吴山开幕府,指挥如意净烟岚。

仪征知县屠倬特别喜欢竹子,对尤荫的竹画欣赏备至。他有《题尤水村丈画竹》诗两首,取其一:

八十一翁工画竹,草堂个个集青鸾。
今年元日行春去,更上先生卧榻看。

屠倬还有《题尤水村画梅册十二首为贾骑尉作》,限于篇幅,此处不录,详见笔者《阮元仪征事》一书。

东城图画,是《嘉庆扬州府志》中记载“仪征八景”的其中一景,在东城内,周栎园太史(周亮工)曾题“东城图画”,后由邑人汪堂(汪硗岩)改造成“水香村墅”,内有春风草堂、冲淡池馆、春醒阁、冬青书屋,还收藏有名人咏游倡和之作。阮元在《广陵诗事》中记载:“汪硗岩堂水香村墅中,有藤花小径、清影轩、东城图画之亭、鹤柴鱼矶、听雨廊、小濠梁、梅屿、桂岩、荫远堂及春酲阁、冲淡池馆、款冬书屋。硗岩仲子文珂,字芝田,有《水香村墅十三咏》。”

东城图画隔壁还有个吴园,在半湾园东岸,吴步李筑,池台水通内濠及东城图画,颇占城南之胜,后有德树堂。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清真寺排水沟.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12-27 00:30 , Processed in 0.04642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