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圩老街的旧时建筑。 大码头街区的商会会馆。 大码头街区的老宅依旧有人居住。 梅花书屋。 十二圩文体中心。 两淮盐运博物馆。 核心提示 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存在于老一辈的口耳相传中,更存在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中,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我市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将其列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也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 1 修旧如旧 留住文脉 大码头街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仪征城核心的历史文化集中地。它不仅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巷和成片的传统民居群落,还见证了仪征漕运文化和繁华过往,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正在梳排大码头街区的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并进行测绘建档,通过走访当地居民,邀请专家学者座谈,目前已梳排出20处历史建筑,包括基座建筑17处,商业建筑1处,卫生建筑1处,工业建筑1处。”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码头街区建设年代集中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居住建筑较多,以院落式为主,外墙为青砖,院内有砖雕、木雕等华丽装饰;大多数平面布局形态以“回”字形院落为主要构成单元,并与“一”字形院落组合,形成单“回”形、“回”+“一”形、多“回”形及“H”形等。 “河西街64号比较独特,大码头街区现存建筑多为一层砖木结构的民居,而它是一个两层的医院,也是整个街区里唯一的医疗卫生建筑,修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15平方米,建筑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全局将按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在保留原有“三街四巷”体系的基础上,展示大码头漕运文化,全面提升人文内涵和旅游吸引力,建成居游共荣的文化休闲街区。 2 “翻新”老街 唤醒时代记忆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十二圩东大塘生态公园建设成效显著,“盐都”古韵进一步彰显。目前,修缮了盐务总栈门厅,新建盐文化馆、两淮盐运博物馆,纯古建风格凸显;仿古立面改造建筑也大量修缮成型,如办公楼立面,邮政支局、粮站、沿江西路等。 记者来到十二圩东大塘生态公园,十二圩老街是其中一景。十二圩老街依江而建,自东向西延伸,总长5华里,最盛时居住人口一度达到20万,商号店铺近500家。如今再走进老街,褐色的石板路与蜿蜒曲折的街道相互缠绕,透过一间间修缮成型的历史建筑,依稀能窥见当年繁华景象的一角。 老街的尽头便是盐运广场,承载了历史沧桑的粮库静静地矗立其上。“十二圩粮库建于1952年,一共四排,每排九间。刚从粮食局移交过来的老粮库破旧不堪,现在通过外墙体加固及增加内部钢结构建筑,将原本1000平方米的两个大粮库,改造成近2000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中心。”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十二圩文体中心落户粮库,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周边群众欢迎的寓教于乐、文艺演出、科普学习、体育锻炼活动场所。 3 又古又潮 名人故居“牵手”城市书房 穿过透明玻璃门,一股特有的木香、书香和咖啡的香气扑面而来。暖黄灯光下,木质书柜旁,几名读者静静伏案,神情专注。这是位于盛氏兄弟故居之中的梅花书屋城市书房,自去年12月18日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读者16300余人。 盛氏故居位于天宁寺塔以西的工农南路29号,古称世德堂,早先毁于太平天国战乱,1885年在旧址上重建,是积极投身民主革命的“盛氏三雄”出生地和启蒙处。原故居前后两进,皆三间两厢,附厨房、书房、西套房各一,书房名“梅花书屋”,为盛氏三兄弟幼年读书之处。2009年被列入省第二批名人故居后,参照原有建筑历史布局,仿照建筑风格、形式对其进行修缮,扩建为四间两厢和一书屋一客房一厨房,建筑面积约230平方米。 修缮后的故居作何用途?经多方调研,最终确定让其“牵手”城市书房,使二者有机融合、互为补益,成为城市精神家园。“这里图书比较丰富,有少儿读物、成人书籍、文化历史书籍等藏书5000余册,还设有盛成专架,市民可以凭图书借阅卡来免费借阅。”梅花书屋城市书房负责人介绍,除了提供基础的阅览服务以外,古色古香的梅花书屋城市书房还配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书报刊一体机、图书消毒机、饮水机、咖啡机等设备。古老的建筑风情与现代气息相互融合,老房子有了生命更丰富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