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率队检查调研治超工作。 开展源头治超巡查。 联合天长交通运输部门打击百吨王超限超载货车。 约谈超限超载运输企业。 2020年,市治超办紧紧围绕全市车辆超限超载长效治理工作目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攻坚克难,一着不让抓好源头管理、路面整治和“一超四罚”,全市长效治超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并取得了新成效。全年累计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677辆(其中百吨王20辆),监督609辆超限车辆卸驳载,共卸驳载货物10048吨,公安扣分2908分。目前,我市境内超限超载运输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路网平均好路率有所上升。 强化路面管控不放松 市交通运输局认真履行超限超载源头管理职责,多措并举,严格监管,不断强化超限超载源头管控,着力从源头上遏制车辆超限超载行为。一方面,强化货物装载源头监管。针对砂石料、水泥、商品混凝土超限超载运输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局扎实开展砂石料、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源头排查整治;同时,每月对货运源头单位开展不少于两次的巡查,督促源头单位履行超限超载治理主体责任,严格把好装载关、出门关,严禁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使。另一方面,强化上门行政指导工作。交通执法人员多次走进运输企业宣讲《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文件,广泛宣传超限超载运输的严重危害、治超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企业和驾驶员规范装载、自觉抵制超限超载运输的意识。 强化源头管控不放松 市治超办建立健全路警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以仪征超限超载检测站点为依托,开展联合执法,推动联合执法常态化。对经检测确认超限超载的车辆,由市公安部门依据公路管理部门开具的称重和卸载单,依法进行处罚、记分;市公路管理部门监督消除违法行为后放行。 2020年,市公路管理部门在持续做好仪征治超检测站24小时值守工作外,积极主动与公安交警部门对接,推动联合治超,依托仪征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在345国道省际卡口、125省道路警定点联合执法点等地,采取固定检查与流动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治超肩并肩流动执法203次,累计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677辆(其中百吨王20辆),均已依法处理。 强化“一超四罚”不放松 市治超办严格实施“一超四罚”,建立健全车辆注册登记、市场准入和路面执法等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市公安部门和公路管理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超限超载车辆,除依法责令卸载并处罚外,有关信息抄送市运输管理所。市运输管理所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和货运车辆驾驶人、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超过本单位货运车辆总数10%的运输企业实施处罚,并对货运场所经营者依法实施处罚。对因超限超载发生事故,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路桥梁垮塌等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根据扬州市运输管理处的通报,共责令全市25家严重超限超载车辆企业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同时,先后约谈全市30家超限超载违规货运企业负责人,要求相关企业深刻认识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严格规范车辆装配载行为。市公路管理部门与24家高频超限运输企业当场签订《拒绝超限超载承诺书》,并针对查获的百吨王运输车辆企业下发行政警示书7份,要求企业加强从业人员治超政策宣传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守法经营,不违规从事运输活动,自觉接受、配合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 强化科技治超不放松 为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精准打击和治理力度,近年来,市交通运输部门坚持把建设动态称重检测系统,作为科技治超、智慧交通的重要举措予以强力推进。2020年,市公路管理部门对已使用了6年的扬州S333(现S125)仪征动态称重检测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的扬州S333(现S125)仪征动态称重检测系统集超限检测、车牌识别、语音提示、视频监控、信息处理、LED情报板提示及上传等系统于一体,具有全自动、不停车、主动识别、快速检测和超限提示特点,实现了车辆信息在不停车状态下的自动检测。此外,通过治超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实现针对性、准确性查处超限超载车辆,取证画面更加完善,称重更加精准,更有利于执法人员进行非现场处罚,对超限超载车辆车主形成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下一步,市治超办将建立健全治超长效机制,坚持把源头管理工作作为重要抓手,通过采取进驻与巡查、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把源头工作做细、做深、做实,确保长效治超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着力巩固提升治超成果,切实保障公路安全完好、群众平安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