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约定时间到骨科采访黄华,因为一场急诊手术,他还在手术台上。于是在等待的同时,与黄华的患者、同事、领导聊了聊。
“黄医生,是个好医生,对我们都很好。”患者说。
“黄主任,是个好老师,培训指导都很认真。”实习医生说。
“黄华,他是我们新生代的医生,很能吃苦,劲很足。在脊柱这块,取得一些创新突破。”骨科主任乔高山说。
见到黄华时,快十一点了。刚从手术台下来的他,尽管眉目间有着一丝疲惫,脸上却一直保持着微笑。
黄华是我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进修学习,专攻脊柱外科。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被誉为支撑生命的“大梁”。而在脊柱的周围,紧密分布着中枢神经,脊柱外科手术中,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大出血休克死亡、脊髓神经损伤从而导致截瘫等严重后果。脊柱外科医生,在业内被誉为终日在“悬崖峭壁上行走”,在脊柱上实现生命奇迹的人。
为促进骨科的精细化发展,骨科主任乔高山将骨科分为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及脊柱外科三个亚专科,黄华选择了脊柱外科方向。
为进一步提高脊柱方面的技术水平,2018年,黄华到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声誉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习脊柱外科相关技术。从椎体成形术、经皮内固定到椎间孔镜技术,黄华本着提高技术的“匠人精神”,不断精进微创技术,以最小切口缓解患者疼痛。以前,治疗腰间盘突出类疾病,都需要“开大刀”。“如果做开大刀的手术,患者平均花费高,住院时间差不多要半个月,恢复期则需要一个半月。”他介绍说,现在这类微创手术,只需要用一个0.7厘米的口子就能解决问题了,可谓创口小、恢复快、花费少。基本上,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动,五天左右就能康复出院了。
今年2月份,一名51岁的患者钱某,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腰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间隙性发作,有时伴左下肢疼痛、麻木。曾行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未予重视;近四个月经常发作,明显加重,保守治疗无效,到我院骨科就诊,术前查体: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左踇趾背伸肌力减退,左小腿外侧感觉稍减退。CT及MRI检查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经沟通,患者决定手术治疗。
黄华与医疗团队为患者在局麻下实施了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切口仅7mm,只缝合一针。术后,患者左下肢麻木疼痛感即消失,左下肢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阴性。术后第二天,患者在佩戴护腰的情况下便可下地行走。让患者赞不绝口。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为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福音,也推进了我院骨科微创诊疗技术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被问到为何明知脊柱是骨科亚专科中风险比较高的专科,还要选其作为精专方向时,黄华说:“我们轮转后定科进入骨科,首先要熟悉骨科所有专科,再等到一定年资,才考虑一个发展方向。我之所以选择脊柱这块,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我们医院脊柱外科比较薄弱,而建设省级重点专科,是肯定要考评脊柱这块的。最重要的是,当时很多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我想把这些技术引进到仪征来,让仪征患者就近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脊柱外科手术作为高技术、高风险的手术,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为将并发症降到最低,黄华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诊疗方法。
前不久,一位爆裂性骨折患者被送来救治。经过全面的病情评估后,黄华担心患者骨头中间缺损,如果只是按照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来治疗,日后可能会有并发症,甚至出现骨折塌陷、高度丢失等问题。他查阅资料找到“植骨头”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方案,可以解决这种情况。术中,果然如他所料,患者的骨头中间缺损。幸好黄华做了准备,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成功完成了手术。
急症送来医院的骨科患者,抢救都刻不容缓,拖一分钟,就多一分“瘫痪”的危险。如果能让患者在6个小时之内进行手术,愈后康复的希望也会更大。为让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抢救,黄华经常晚上开刀到十二点多。
最忙的一天,黄华连续做了6台手术,直到凌晨才结束。他回忆说,“做手术站立时间长,为防止静脉曲张,我都用弹力袜,可当时下来就感觉腰酸背痛,腿都感觉不到了。”但早上7点10分,他依旧按照骨科的传统提前来到医院查房、开医嘱,以便早点进手术室开始新一天的手术,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不少人劝黄华不要这么“拼”,他回道:“作为医生,除非特殊情况,节假日每天至少要到医院来一趟,不看看患者心理不踏实。”
要技术更要服务 做患者满意的医生
“黄主任技术过硬,待人和气。”“黄医生待病人如家人……”这是骨科病区里患者、患者家属对黄华最多的评价。
在黄华看来,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治与被医治的关系,医生要懂得换位思考,要多为患者着想,“医生不单单是要治疗疾病,还应该尽最大努力帮患者解脱困境。”
从医20余年来,黄华遇到过很多病人,收到许多锦旗、感谢信,但令他最开心的事情还是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有时候,手术的成功不代表患者就康复了,特别是骨科患者,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康复治疗的痛苦,会引发患者的消极情绪。为让患者重拾信心,黄华在为其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还经常陪患者一起做康复动作。在他的努力下,患者们常常很快走出阴霾,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问题,黄华说:“我觉得一个好医生,除了热爱本职、吃苦耐劳外,还需要换位思考和巨大的耐心。只要多跟患者、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让他们彻底了解病情、风险,更加理解我们医生的医疗行为,就会达到互相理解。”
对于未来,黄华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以后可以做日间手术,就是早上手术,患者下午就能回家。这样,就能进一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药费,减少家属来回的辛劳了,也节约了时间。”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黄华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中,特别是在今年的扬州疫情中,黄华随我院医疗队到了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扬州三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医疗救治工作。
由于医疗队中感控护士远远不够,而医生相对富足,医疗队负责人张玲提出从医生组调整人员支持感控组,黄华与其他几位医生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特殊的“感控护士”。承担穿戴间物资补充、手消及防护服穿戴是否合规的检查、区域清洁消毒等工作及病区卫生消毒,收集垃圾,对所有走廊特别是患者高频接触区域的物表进行擦拭消毒,配置消毒液,地面消杀等。
对于医生来讲,这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工作,但黄华与其他医生没有怨言,积极参加各项感控知识及技能培训,在感控微信群互相学习,相互提醒,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几天运行下来,大家很快就适应了,病区环境一尘不染,防护用品穿脱合格率100%。三院的一位影像科医生看到上外感(非限制区)工作的黄华时开玩笑说,“这个小伙子今天管不到我了!”原来,黄华在做内感(限制区)工作时,曾严格要求她及时做手卫生。
玉经磨多成器。作为骨科医生,黄华勇于迎难而上,选择难度较高的脊柱外科,不断精进微创技术,造福百姓;在扬州三院抗疫期间,黄华应组织需求,选择做一名特殊的“感控护士”,成为感控工作有力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