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晨
“仪真”是仪征原来的地名,起源于北宋。清代为避雍正皇帝的讳,改为仪征。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宋真宗时代在仪征西小山铸造金像,因为仪容逼真,深得皇帝赞许,遂赐名仪真。 笔者在研读仪征县志和其他史料时,一直想找到“仪容逼真”的出处,始终未能找到,并且形成了“仪真”不是“仪容逼真”的观点,但要大胆滴说出来,还是需要勇气的,毕竟“仪容逼真”已经广为人知。 最近,笔者参与的《扬州印记》出版了,我写了真州、新城、十二圩、朴席,当我翻看到《风物淮南第一州——真州》时,“仪容逼真”赫然在目,我暗暗吃惊,打开电脑对照原稿,原稿上是没有“仪容逼真”四个字的,必是统稿时别人加入,我哭笑不得。
【原稿电脑截屏】
【《扬州印记》书影】
“仪真”一词,从哪里来的呢?
县志记载的大中祥符六年《升州敕文》云:
国朝重熙鼎盛,席庆善之鸿基;百禄惟心,承昊穹之蕃锡。爰自绵区底定,宝箓荐臻,叶千岁之昌辰,举一王之茂典。肇营恭馆,式耀丕图。幸嘉会以元亨,荷太灵之昭格。昔者,九龙垂驭,启道德之仙源;五老告期,显唐、虞之瑞命。天人交应,今古同符。昨以炼楚越之良金,法紫清之妙像,肃陈卫仗,迎至国都。荣观辉煌,欢声沸涌。上真、高圣凝二气之殊姿,英祖、神宗俨重瞳之粹质,属朝修之礼毕,罄恪谨之诚深。动色相趋,降祥允集。宅灵秘宇,永申崇奉之仪;赐福群伦,宜霈亶延之泽。可大赦天下。于戏!昭事上帝,惟怀永图。克已弥恭,务守盈成之业;保民在念,庶跻仁寿之区。更资同德之臣,叶赞承平之治。建安军,升为真州;镕范之地,建为仪真观。
这《升州敕文》就是皇帝的诏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文件。若在今天,其标题当为“关于建安军升格为真州的通知”,正文采用的四六骈文形式,文采过于华丽,讲究声韵对仗,“堆砌词藻,意少词多”(郭沫若《中国史稿》语),主要精神是,此次镕铸和奉迎圣像活动,上合天意,下保社稷,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承蒙玉皇大帝和列祖列宗保佑,活动圆满成功。作者巫晨;为表彰有功单位,特令将建安军升格为真州,在圣像镕范之地建仪真观。
“真州、仪真”二词,就是从这里来的。“仪真观”先是观名,后来在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下旨修《元丰九域图志》时,将此地赐名仪真郡,这是“仪真”作为郡城地名的开始。
这个《升州敕文》文件中,形容金像的文字是“上真、高圣凝二气之殊姿,英祖、神宗俨重瞳之粹质”,强调的是上真和三位祖先的气质,没有“仪容逼真”一词,也没有这个意思。
笔者认为,“仪真”二字,是“遵从神仙(道教)仪轨”的意思。
“真”,《说文解字》:“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真”就是神仙。 上真,就是上仙。《八素真经》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结合东京玉清昭应宫的相关记载,这位上真应是民间俗称的玉皇大帝。
关于“上真”,苏州穹窿山有“上真观”,如东掘港也有“上真观”。
道教的庙观,有很多是以“某真”命名的,如杨玉环的“太真观”,青岛有“明真观”,衡山有“九真观”,安康有“悟真观”,成都有“至真观”,仪真元代有“通真观”。
【通真观石额】
“真”就是神仙。道教在用,别的外来宗教也有借助于“真”的,作者巫晨;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就是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仙”的意思。“归真”是去世的意思,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用。
给仪真起名字的宋真宗赵恒,他的庙号“真宗”,史上独一个,原因是“真宗好玄虚”,他对道教情有独钟,后人给他上的庙号,就叫“真”,作者巫晨;他跟我们真州真是有天大的缘分。
“仪”,《说文解字》:“度也,法制也”。
“仪”就是规矩,仪轨。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思是周天子宫廷演奏韶乐,庄严美妙,凤凰仰慕,飞来聆听。
笔者曾经建议,我们仪征的宣传广告,除了“风物淮南第一州”外,还可以用“瑞映福地,有凤来仪”。瑞映福地是宋真宗赐给仪真观的,有凤来仪是巧借了《尚书》典故,把仰慕之“仪”替换成了仪征的“仪”,作者巫晨;这是有先例的,古代仪征“乐仪书院”就是这样借用的。
笔者理解,“仪真观”就是“遵从神仙(道教)仪轨修炼之所”,没有“仪容逼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