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058|回复: 17

[原创] 2022.11.18扬州中学120周年校庆:一段不能忘却的惨痛历史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35

回帖

2598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83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7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移动
本帖最后由 尚义真人 于 2022-11-17 11:30 编辑

      扬州中学因其历史悠久、教学卓著、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而闻名。一百多年来,各个时期曾先后在扬州中学执教的有著名画家吕凤子、通俗小说家李涵秋以及名师张煦候、汪桂荣、鲍勤士、徐公美、汪二丘、黄泰、王伯源、朱白吾、吴遐伯、方剑岑等。而各个时期曾先后从扬州中学毕业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其中除原中共著名理论家胡乔木、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作家袁鹰等,还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等46位两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谢启美等等。
      扬州中学肇始于1902年创立的官办仪董学堂、1908年设立的扬州府中学堂,以及光绪年间的尊古学堂;后历经两淮中学堂、两淮师范学堂、淮扬合一中学校、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等时期;1927年,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合并,定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由时年28岁的周厚枢出任校长,从此被称为“扬州中学”,简称“扬中”或“省扬中”;同年8月,江苏省试行大学区制,学校改隶大学,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扬州中学;因大学名称的变化,随之又前后改名为江苏大学区立扬州中学和中央大学区立扬州中学;1929年9月,大学区制度废止,学校复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53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扬州中学,其校址位于扬州淮海路,即过去俗称的大汪边,直至现在。
      七七事变后,日军步步逼近,形势日趋紧张,到1937年11月,扬州已危在旦夕。日军继续沿江西犯,江苏沿江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当时的江都县政府已做好了撤离扬州的准备。包括扬州中学在内的城内所有学校已经停课,政府对所有的教师发了两个月工资,便宣布解散学校,师生各自寻找出路。
       1937年12月14 日,就在日寇侵占南京、制造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天,日军由施家桥两江口先后登陆,循镇扬汽车公路猛扑而上,攻破沿途防线,扬州城陷。日军进城后,烧杀抢夺,奸淫掳掠,尸横街巷。日军先在“绿杨旅馆”设立临时司令部,后在汉奸的指引和帮助下,将包括盐商富户宅第在内的众多民居变成日军的军营、仓库、慰安所和浴室等,如汪氏小苑、廖氏宅第、田家巷等。
      扬州为数不多的学校、医院等更不能幸免。日军进城后,将大汪边的扬州中学的“树人堂”作为苏北司令部,整个偌大的扬州中学成为日寇的军营,而其马路对面的原两淮盐务稽核所的“红楼”(今扬州市建工学校)则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除扬州中学外,日军还将浸会医院(今苏北人民医院)、浸会慕究理学校(今育才小学本部)和美汉中学(今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作为关押欧美人士的集中营,曾拘禁过约1400位欧美平民。其中私立慕究理学校在扬州沦陷初期曾利用其美国教会学校的特殊身份,为无家可归或来不及逃难的扬州市民提供避难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慕究理学校校舍又被日军占据,也成为了日军军营。
      1937年12月14 日,在日寇占领扬州之前,因历史悠久、教学卓著、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而闻名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为躲避战乱,将全校师生化整为零。于是,不愿当亡国奴而坐以待毙的扬州中学广大师生分散到各地。1937年11月,校长周厚枢带领师生背井离乡,几经辗转,历尽艰辛到达武汉。当时武汉聚集了来自沪、宁、苏、浙、皖等省市的师生,为了安置这些师生,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安排,师生们转往北碚和合川,成立了国立四川临时中学,校址合川(今属重庆),后曾改名国立四川中学、国立第二中学(国立二中)。
      1938年,部分师生迁至泰州复校,称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泰校),校址在明德中学旧址;部分师生迁至上海复校,称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沪校),校址在南京东路慈淑大楼;同年,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泰校)一部分迁至农村,校址在小纪;另有一部分迁至上海,校址在新市场、高乃依路等处。1939年,迁至农村的泰校部分改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苏北分校,1943年更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迁址坂抡、孙庄,后再迁塘头;迁至上海的泰校部分成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本部,1942年被迫改名为树人补习社;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沪校)成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第二分院,1942年被迫改名为慈淑补习馆。
      扬州地区在沦陷期间,除少数私立学校,几乎没有学校,出现了文化和教育的八年断层和严重荒漠。有专家指出:
      “日军侵占扬州后,文化教育发生了严重倒退。日军入侵后大肆烧杀,损毁了大量文物古迹,对许多学校进行侵占、掠夺、毁坏。1937年12月底,日军抢劫城中镇中心国民小学(北柳巷小学)校产,破坏康山镇国民小学、私立慕究理小学,造成巨大损失。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维扬区境内无一所中学,小学也屈指可数,文化教育相当落后。日伪统治期间,仅有的几所学校也大多停办,大批学龄儿童被迫辍学,造成文化教育的8年断层。高邮150多所中小学停办,87297名学龄儿童失学,其造成损失无法用数字表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教育财产损失达2461万元。”
      整个抗战期间,各地出现了四处“扬州中学”。但也有例外,据扬州中学史料载:
      “1940年,留在扬州的部分师生入羊巷,恢复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后改称苏北公立扬州中学。”从这短短的38个字中可以明确知道:这所学校位于“羊巷”,即扬州中学前身之一——省立八中的原址,北起东关街,南至芍药巷,现今扬州市第一中学的位置;这所学校所接纳的是原扬州中学留在扬州的部分师生。但这段文字又十分让人费解: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扬州沦陷,学校师生星散四方。此前,四川合川、江苏泰州和上海已有四处“扬州中学”,没有一处宣称“恢复”和“公立”的。而在日军铁蹄下的扬州,有权力、能力和财力“恢复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后又将其“改称苏北公立扬州中学”的,一定是政府机构了。那么此时的扬州究竟归属于什么政府呢?也就是说在日寇侵占扬州初期的1937年12月至1939年12月,扬州中学在扬州不复存在,那又是谁能在日寇铁蹄下“恢复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后改称苏北公立扬州中学”的呢?难道仅仅是“留在扬州的部分师生”?
      无独有偶。据有关史料:1940年4月,汪精卫政府在南京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恢复”中央大学,于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开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校址(此时金陵大学西迁重庆等地办学),有人称之为“汪伪中央大学”。而真正的原国立中央大学早已于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南京之前西迁至重庆沙坪坝。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等校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国立中央大学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
      根据资料,1940年3月在日军卵翼下成立的汪伪政权,立即在南京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首先“恢复”了“中央大学”。此外,汪伪政权还在南京及其他控制地区恢复1937年后被日军强行占据和肆意破坏的大中小学。这其中就包括隶属于伪江苏省政府(省会吴县)的江都等25县。为了重新将苏北纳入江苏省辖地,汪伪政权于1941年11月在泰县成立“苏北行政公署”,统辖地为江苏省长江以北之泰县、江都、盐城、宝应等16县。了解了汪伪政权江苏省的行政变迁,人们不难理解扬州沦陷期间“恢复”位于羊巷的“扬州中学”名称前冠以“苏北”和“公立”的含义。
      如上所说,扬州中学所在地在日寇进城后,即被侵占,沦为日寇侵吞苏北的大本营。教室变为马厩,操场变为牧场,到处是粪便垃圾,挖了许多洗浴的坑塘。门窗桌椅变为薪柴,烧饭、取暖。学校遍体鳞伤,废墟一片。日寇还丧心病狂地把大炮拉到树人堂顶楼上,向西山杨家庙狂轰乱炸,炸倒房屋、毁坏农田,掩埋大片庄稼,炸死炸伤无辜平民。甚至树人堂楼顶的大梁也被震裂欲断,后用吊梁撑着,成为危楼,楼房的外墙上还留存着日寇为了防空而涂抹的巨大黑色波纹。
      实际上,早在“九一八”之后,日寇就在中国东北废除了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学内容和教材,成立了由日本人担任首席编审官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写、出版了大量进行奴化教育的新教材,将日语列为大中小学的主课,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摧毁殆尽,试图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宗。而在日本侵略军控制下的汪伪政权的所谓“复校”不过是具体实施和联手开展对中国人的“奴化”和“伪化”教育,从而为傀儡政权培养所谓“政治人才”和恭顺服从其统治的“顺民”。侵略者要想灭亡一个民族,首先是不择手段地践踏其精神,解构其文化,掌控其教育,唯此才能达到彻底奴役其人民和消亡其历史的目的。
      随着日军铁蹄的践踏,日本人在进行残酷武力侵略和疯狂经济掠夺的同时,这种毒辣而阴险的奴化教育,一直始终在进行。而将这种奴化教育发展到极致的“皇民化运动”是在日据台湾期间,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其残存“硕果”之一——后来大名鼎鼎的李登辉。然而,至今无人系统全面地研究日寇在中国本土推行的奴化教育及其严重后果,以至不断有人或明或暗地为侵略者张目、为汉奸辩解甚至美化。
      在日本侵略军扶持下的汪伪政权的所谓“复校”不过是具体实施和联手开展对中国人的进一步“奴化”。在日伪统治下的扬州,自然也是笼罩在扬州人头上的沉重阴霾。其中当然少不了汉奸的为虎作伥。没有汉奸,日本人不会在中国屡屡得逞;没有汉奸,日本人的奴化教育,也无法顺利推动。而那些盘踞在汪伪政权内部以及运用各种手段活跃在文化、教育和宣传战线上的汉奸,如林柏生、缪斌、王楫唐、胡兰成之流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更为深重。
      关于抗战胜利前存在六年(1939-1945)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的资料很少,其“校友”的回忆文章中也少有记述。但在一本由美国人撰写的著名人物传记(书中提到传主1939-1942就读于“苏北公立扬州中学”)中,读者至少可以看到当年“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是如何将日语和日语教育摆在突出地位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即“西安事变”。据传记称:在“西安事变”发生四个月前的夏天,这位传主十岁时的小升初语文考试写的作文就是“支持张(学良)的行动”。他凭“位列前十”的成绩从两淮高等小学堂考入江都县立初级中学(同一地点,当时为小学附带初中,即后来的琼花观小学、东关小学),一年后的“1937年夏天,转入扬州中学就读”。此时正是七七事变发生之际,即便是“转入”(而不是一般人的报考)期间,扬州及扬州中学已发生巨变。不久,扬州沦陷,他的“学业被中断”,此时不是留在城内就是转移其他地方。直至两年后,当学校(即位于羊巷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在1939年底复课(扬州中学史料称,该校是1940年复校——注)时,战争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根据日本殖民当局的规定,日语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尽管每天都上日语课,但他却总是勉强及格,对像他这样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孩子,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反常。多年以后,他为自己成年后未能学好日语而感到遗憾,却从未后悔过少年时代的倔强。”他说:“要不是那时我是被迫学习日语的,今天我的日语就会讲得好一些。”如果不是表白,这对于一个具有良好语感且后来据称熟练掌握几种外语的人是极不寻常的,尤其是对于掌握汉语文字的中国人具有先天优势的日语。
      就在他1943年春从“苏北公立扬州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江苏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南京中央大学,有一个空缺正在等待着他。”而这所“在江苏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正是1940年4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后,首先“恢复”的“中央大学”,于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开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校址(此时金陵大学西迁重庆等地办学),有人称之为“汪伪中央大学”。而真正的原国立中央大学早已于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南京之前西迁至重庆沙坪坝,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等校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接替蒋介石担任战后中央大学校长,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抗战胜利已经70周年,在有关史料和学校变迁的介绍中,没有任何说明的仍对汪伪时期的学校使用“恢复”一词,实在匪夷所思,让人正伪不分,真假不辨。如果这些学校是“恢复”,那些被迫迁徙或流落其他地区的学校又是什么呢?真的就是真的,伪的就是伪的,这与学校的大多数师生无关,却是对历史、对坚守民族气节、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师生的尊重。
      各个时期的扬州中学虽后来统称“扬州中学”,但因其时期、地点、归属、规模的不同,历史上曾有过十多个不同的校名,但这些校名绝不是简单的同义词,尤其日据和汪伪的学校,其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教育目的、实施计划都与其他学校迥然不同。不可否认,这些学校的大部分师生是迫不得已的,因此更应该揭露日军和汪伪政权对中国人精神、文化和教育的摧残,以警示后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凡涉及与这些学校有关的历史、史料和名人传记和回忆录时,还是应注明其当时校名和地点,以免误导,有意或无意地给人造成错觉,特别要防止有人浑水摸鱼,以售其奸。实际上,许多各个时期曾在扬州中学执教的老师和毕业的校友,以及作者、编辑等也都是如实称呼和记录的。
      例如:朱自清1912年考入两淮中学(后改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16年毕业,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又回到母校江苏省立八中,短期任教导主任兼国文教员。在最近发现的《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友录》中也清晰地记载着,“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本校教学主任及浙江一师三师十中四中私立春晖中学教员,居住在北平国立清华大学”。这里所说的两淮中学(后改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位于羊巷。
      同是扬州中学毕业生的扬州籍留美航空工程专家胡声求,当年曾在美国开办“中国飞机制造厂”,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胡声求1918年生于扬州,书香门第家庭出身。父亲胡幼宾在扬州老城区古旗亭的东北角兴办了一所私立的“启智小学”。据扬中校友张问樵在《国际宇航界知名科学家胡声求》一文中介绍,胡幼宾共有四子二女,除长女出嫁较早未上中学外,其余的子女均是扬州中学的毕业生。长子胡声求是扬中1935届校友;次子胡应求毕业于扬中抗战期间在泰州所办的泰校;三子胡我求和次女胡俊求毕业于扬中抗战期间在扬州羊巷所办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四子胡敏求先就读于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抗战胜利后扬中在大汪边复校,转入大汪边读书,直至毕业。
      这里除明确胡声求是扬中1935届校友,也明确说明了他的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毕业学校名称和地址,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声誉。
      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良镛院士,在1937年南京沦陷前,随兄长离开南京,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而他的高中时代就是在扬州中学西迁的重庆合川“国立二中”度过的。
      当年流散各地的扬州中学师生大都不忘坚守民族气节,一边克服艰难的生活和简陋的校舍,一边尽心尽力的教学和孜孜不倦的学习。
      1938年底,原扬州中学校长周厚枢就任更名为国立第二中学的第一任校长,他在第一期校刊《川中校刊》的发刊词中简述了国立二中成立的艰辛。国立二中虽然办学只有八年时间,却创造了中学界的奇迹,被称为中学界的“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不少自然科学界的院士都出自国立二中。
      而国难当头、身处十里洋场的扬州中学师生也始终保持和发扬着优良教风和学风,严谨务实,时刻准备报效国家。八年抗战期间在苏北里下河的乡间颠沛流离的扬州中学师生也始终坚持“连天烽火擎文帜,僻壤弦歌振夏音”,一直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八年抗战终于结束,1945年9月,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迁回扬州,“苏北公立扬州中学”并入,校址在羊巷。1946年,学校迁回大汪边原址,并建立复校纪念塔(当年称“还校纪念塔”),以纪念八年离乱。返校后的师生员工在建校平整地面时,挖出许多被日寇埋在地下的武器弹药:成捆的步枪、刺刀,成串的铁马蹄掌,成堆的手榴弹、子弹等,甚至还挖出一辆卡车。
      由于当年百废待兴,经费匮乏,复校纪念塔造得比较简陋。塔身下方前后,各有蓝色题词,方形印章布局,庄重大气。正面(东南向)篆书“还我好音”四字,左侧楷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立”,右下署名“朱宗英”;背面隶书“圜桥观听”四字。题词由扬州书画名家陈含光书写。塔的顶部有一盞大灯,大灯周围有四盞小灯。塔的中部为球形。高度更高,塔柱为园柱体。
      后来复校纪念塔移至扬州中学花园中。“移位后的纪念塔题词字体和方向都变了,但内容未变。“还我好音”,化用《诗经·鲁颂·泮水》“怀我好音”诗句,改“怀”为“还”,匠心独运,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终于战胜日寇,重建家园,我们回到了原来的校园,将恢复属于我们的琅琅书声和妙曼歌声。
      在后来重修的复校纪念塔一侧的告示牌上写道:“1937年,校园被日寇侵占,师生异地办学。抗战胜利,1946年迁回复校。为警示后人,勿忘国耻而建此塔,原塔毁于文革,2002年重修。”这里的“异地办学”是指抗战期间扬中师生在扬州以外所办的四处“扬州中学”,而不是扬州本地在日寇侵占下汪伪政权“恢复”的所谓“苏北公立扬州中学”。
      如今,这座饱经沧桑的纪念塔以崭新的姿态亮相于扬州中学。它不仅折射了日寇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折射了当年扬州中学的师生在国土沦丧的非常时期坚守民族气节、异地办学、坚持教学和学习的不屈不饶精神。无论对于青年、中年和老年都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而对于经历过那段苦难岁月的耄耋老人更是一段不能忘怀的历史记忆。

      2015.9.12.
20160816045550106.jpg

扬州中学纪念塔.jpg

张秉钧1937年报考扬中时的照片.jpg
张秉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489

回帖

9251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7378
发表于 2022-11-1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没有伤害就没有报复!

直接找日本算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35

回帖

2598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83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7 1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移动
图中张秉钧,系张艺谋之父,生于1920年,祖籍陕西临潼相桥镇,家族早年为临潼大户,父亲是陕西柞水县县长,解放前夕担任国民党军需官,解放后在陕西省农林局工作。1949年迎娶张孝友,第二年生下张艺谋。1997年去世。
但不知他当年报考扬州中学,是否被录取,因为,不经过考试,直接“转入”,不仅有关家庭殷实,更有其他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况且,正是这一年的暑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谅张秉钧也不会孤身一人滞留扬州。此是悬案,有待进一步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5

主题

3万

回帖

22万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245147245
发表于 2022-11-1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上海–上海 移动
本帖最后由 紫菜 于 2022-11-30 19:40 编辑

树人堂下教书育人,奋进路上建功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39

回帖

8451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4249
发表于 2022-11-17 2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此文甚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39

回帖

8451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4249
发表于 2022-11-17 2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书同文、言同语……乃日寇文化侵略之根本,可拓展至今日
中华民族之儿女当以国学为传承,外夷文化之优亦可借鉴、切不宜根植 。反之,则久国必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453

回帖

768万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1711321
QQ
发表于 2022-11-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美国人撰写的著名人物传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52

回帖

9071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7747
发表于 2022-11-18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94519
QQ
发表于 2022-11-18 0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泰州 移动
本帖最后由 人生留白 于 2022-11-18 10:04 编辑

读书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8736

回帖

4万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40023152
发表于 2022-11-1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热血中国男儿 发表于 2022-11-17 21:43
书同文、言同语……乃日寇文化侵略之根本,可拓展至今日
中华民族之儿女当以国学为传承,外夷文化之优亦可 ...

马克思列宁都是外国人咋办?

点评

这很苏维埃  发表于 2022-11-19 07: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35

回帖

2598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83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0 1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移动
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奴化教育的残存“硕果”——李登辉之流。然而,至今无人系统全面地研究日寇在中国本土推行的奴化教育及其严重后果,以至不断有人或明或暗地为侵略者张目、为汉奸辩解甚至美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5

主题

3万

回帖

22万

积分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245147245
发表于 2022-11-30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上海–上海 移动
本帖最后由 紫菜 于 2022-11-30 19:40 编辑

桃李多芬芳,中华更昌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35

回帖

2598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83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0 1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移动
就在他1943年春从“苏北公立扬州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江苏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南京中央大学,有一个空缺正在等待着他。”而这所“在江苏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正是1940年4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后,首先“恢复”的“中央大学”,于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开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校址(此时金陵大学西迁重庆等地办学),有人称之为“汪伪中央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40

回帖

1988

积分

大学生

Rank: 4

金钱
3102
发表于 2022-12-14 1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主席初中就在扬州中学毕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40

回帖

1988

积分

大学生

Rank: 4

金钱
3102
发表于 2022-12-14 13: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江泽民主席父亲江世俊和朱自清是同班同学,江泽民主席叔父,江上青烈士也是扬州中学毕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12-26 01:42 , Processed in 0.08163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