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鼓楼是江苏省三大鼓楼之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仪征市的地标。仪征人写市情文案,拍仪征风光照片或视频,鼓楼是必有的主角,缺了鼓楼,就没有了灵魂。
2023年1月17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六日,摆脱了三年疫情的桎梏,鼓楼重新开放。仪征市民奔走相告,纷纷前往排队,登上鼓楼,亲手敲几下太平大鼓,释放被压抑了三年的情绪。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在鼓楼上挂出了大红的巨幅春联,鼓楼开放、悬挂春联、市民欣喜登楼的消息,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2023春节鼓楼裴习健摄】
鼓楼是运河入江水道变迁的历史见证。大运河最早的河段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鲁哀公九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开挖的邗沟,邗沟南接长江,北通淮河,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与长江的连接处,在仪征市新城镇北,此处破山口出土的成套青铜器,系古邗国国君墓葬随葬器物,标志着邗城就在附近。【仪征破山口西周青铜器】
考古资料提供了邗沟入江口有关信息,史料亦有记载印证。《汉书》记载:“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即邗沟入江口在西汉江都县城。《太平寰宇记》考证:“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这就确定了西汉江都县城的准确位置,在仪征市新城镇北。吴家兴《扬州古港史》第一幅图《长江镇扬河段历史变迁图》,绘制春秋战国、汉晋、唐、明清的江岸线,其汉代江都故城的位置,即标注在蜀冈真州——新城段,新城镇附近。【吴家兴《扬州古港史》之《长江镇扬河段历史变迁图》】
仪征市区和新城一带,地处蜀冈之下,是长江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原(圩区),这一带发展的规律是,随着长江水位的不断下降,江滩不断上涨,圩区面积不断扩大,运河入江水道不断淤塞,需要经常性的维护、疏浚、延伸,以便取得长江水源,保证运河畅通。
东晋永和年间,发生“江都水断”,运河入江水道被疏浚、延伸至欧阳埭,江口诞生了小城“欧阳戍”,三十年后,太傅谢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新城以避之”,欧阳戍从此得名“新城”,沿用至今。
隋文帝伐陈,开山阳渎的同时,疏浚、延伸运河入江口至扬子津(新城镇南),隋炀帝拓宽、疏浚大运河,在扬子津建扬子宫(临江宫),后发展成扬子镇,唐永淳元年(682),划出江都县西部,以扬子镇为县治,设立扬子县,扬子县就是后来仪征县的基本范围,“扬子江”地名即因扬子县而来。
初唐,扬子津江口涨出了巨大的沙洲,运河入江水道又一次延伸,顺着北汊江来到了扬子镇西十里的扬子县白沙镇(即仪征市区),景龙三年(709),泗州僧在白沙镇的运河入江口,建起了永和庵及宝塔,“以镇白沙”,该塔在宋代改名为天宁寺塔,明代重修,至今尚存,为仪征著名地标,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塔】
运河主要作用是漕运(运粮食去北方),从长江上游湖广等地来的粮船走白沙江口进入运河,与以前走扬子津江口一样便捷;但从长江下游来的苏淞粮船,在京口(镇江)入江后需要绕道六十里,从白沙进运河北上,感觉很不方便。于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润州刺史齐浣,开挖了正对京口的伊娄河(瓜洲),从此运河多了一个入江口门,湖广粮船从白沙进运河,苏淞粮船从瓜洲进运河。
北宋定都汴京,高度依赖漕运,地处运河入江口的扬子县白沙镇(五代时改名为迎銮镇),地位十分重要,行政级别迅速提升。乾德二年(964),迎銮镇升格为建安军,下辖扬子县、六合县,扬子县治迁至军城,成为附郭县。大中祥符六年(1013),建安军升格为真州。
建立建安军的当年,开始筑城,建安军军城即为后来的真州州城。城池建有四门,其中南门因离长江不远,得名“宁江门”。
北宋是中国漕运史上的高光时期,宋仁宗时曾创下年漕800万石的峰值,其后世及元、明、清诸朝,都没能越过这个高峰。朝廷在真州设置了“江淮六路发运司”“榷货务”“卖钞库”等管理漕运、盐运的高级别机构,繁忙的漕运诞生了世界第一座复式船闸,淮南转运使乔惟岳的二斗门、发运司右侍禁陶鉴的真州复闸、真州知州张頠的石闸,是真州在世界航运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欧阳修撰写的《真州东园记》,是真州发运司在中国园林史上添加的浓墨重彩的一页。
南宋时期为了抵御金兵,开始在北宋真州州城的东西两侧,兴建翼城。新东门建有旱门和水门,旱门有瓮城、吊桥;水门直接跨建在运河主线上。水门、旱门、瓮城、吊桥等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如今东门水门遗址尚在,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水门遗址】
由于城南不远处就是长江,江滩类似沼泽,“沮洳之地”,因此东西翼城都是直插江边,并不闭合,州城南门(宁江门)及城外运河复闸、发运司衙署、粮仓、盐仓等重要设施,都被东西翼城保护起来。
元循宋制,还是真州建制,领扬子、六合两县,但因城南涨滩(黄泥滩),运口不通,遂将扬子县县治迁回新城,将原扬子津河道(珠金沙河)疏浚、延伸至旧港(旧江口),漕运和盐运,在旧港中转。
明朝初建,百废待兴,运河入江水道即将疏浚、延伸到黄泥滩,州城也需要维修加固,这时,城南原来的“沮洳之地”已经变成了坚实的陆地,东西两个翼城必须闭合,因此,建设了新的南城墙和南门。
新建成的真州城,使用了北宋州城的北门、西门和南宋的东门,新建了南门,而北宋州城的南门(宁江门),已经位于市中心了。
主持建设新州城的真州知州营世宝,在拆除北宋南城墙的时候,保留了北宋的南门(宁江门),将这座城门改造成了鼓楼,使之成了为公众提供报时服务的建筑。【鼓楼】
明初调整了行政建制,真州被撤销,建为仪真县,划归扬州府管辖,扬子县被同时撤销,六合县划归应天府。清雍正元年(1723),为避雍正皇帝“胤禛”的讳,仪真被改为仪征。宣统元年(1909),为避宣统皇帝“溥仪”的讳,仪征恢复扬子县之名,民国建立后,复称仪征县。
从北宋乾德二年(964)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经历了404年的时间,这期间北宋的南门变成了明朝的鼓楼。其原因是长江水位的下降、江滩的上涨、运河入江水道的延伸,导致仪征城市随运河入江水道变化而不断南移。
仪征城市随运河入江水道的变迁而发展,使得仪征城区形成了城中有河、城随河移的独特景观。城区现存的唐、宋、明初、明中、清各个时期的运河入江口水道遗存,次第南进,层级分明,恰如天然的巨大沙盘。【仪征市区运河入江水道遗存示意图】
仪征是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市区现有三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天宁寺塔、东门水门遗址、鼓楼,他们都与运河入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都是大运河入江水道变迁的历史见证。
本文是奉仪征网信办之命,响应扬州世遗办、网信办“讲好运河故事,爱尚大运河”微美文大赛活动,提交的微信公众号篇,还有一帖微博篇,已经发布。
|